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电网是建立在物理电网基础之上,融合了当今较为先进的各类技术而形成的新型电网。作为智能电网中能量路由与分配的重要角色,变电站正在从自动化向着智能化发展,以提升电网运行的效率。根据电压等级的不同,变电站的建设体量和建设环境不尽相同。从无人区到市区,从地上到地下,从室外到室内,变电站环境的改变对于定位系统的准确性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此外,变电站自身具有的功能范围越广,定位系统所要涉及的定位对象和定位环境也将因此变多。收集信息,并且根据信息自适应地优化出结果,并执行结果,是决策理论最为广泛的应用场景。因此,本文受决策理论的启发,提出基于决策理论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定位算法运行在定位系统后台软件服务中。智能变电站定位系统的硬件组成主要分为感应端、传输端、移动端、控制台和监控集群服务器。系统的软件部分后台定位监控系统。感应端主要由分散在变电站内外各主要采集点和功能点处的无线传感器扮演。这类节点,为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锚节点,日常功能为采集功能点的运行数据和监听移动端发送的信号。移动端主要是变电站内外的入站人员所携带的便携传感器和巡检机器人。在算法研究中,通过引入直觉模糊集,从隶属,不隶属以及犹豫度三个维度对接受信号强度所表示的节点间距离关系进行模糊表示,降低了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如噪声对接受信号强度与实际物理距离间的负面影响。具体地,从模糊熵的角度,通过隶属度计算出非隶属度与犹豫度。根据模糊过程建立的知识库,采用离差法量化锚节点在接受信号强度上的不同程度差异,其程度与环境噪声、障碍和遮蔽有关系。继而以拉格朗日数乘法得出各个锚节点的决策属性权重。通过偏移函数确定各参考点的偏移度。最后排序择优,得出定位最优解。在传统一型模糊集的基础上,对于每一级一型模糊再进行一次一型模糊,引入区间二型模糊集。使得接受信号强度能更准确地反应节点间实际物理距离的关系。随后建立可信度的概念用于比较每个区间二型模糊集,借由二维随机变量的相关计算,由二型模糊集得出每个参考节点的可信值,与合作博弈理论相结合自适应地确定各个锚节点所贡献的属性权重,从而确定定位最优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