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高容量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北方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1983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离子电池作为新型清洁能源已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其常规的石墨类负极材料与磷酸铁锂等正极材料组装成商业电池的能量密度难以满足新能源产业的高要求。而硅基材料因其高容量等性能替代石墨引领锂离子电池朝着更高容量的方向发展,但其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导电性差以及形成不稳定SEI膜等问题影响着电极材料的应用。为了更好地将硅和石墨的优异性能结合,本文通过引入纳米硅材料来修饰改性石墨材料,并研究硅粒径及包覆碳源类型对复合材料的影响,最后探究了生物质葛粉制备硅碳复合材料以及相关改性方法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首先,通过湿法球磨分散结合液相和固相二次碳包覆的方法引入纳米硅对石墨修饰改性制备纳米硅修饰石墨复合材料。研究天然石墨、前驱体和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发现纳米硅修饰石墨后复合材料的容量、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有了明显提升。与文献中其他工艺制备的材料及市售硅碳材料相比,本方法制备的材料具有更高的容量和优异的循环性能,其首次充电容量为445.0mAhg-1,在0.5C下循环54周后材料的可逆容量为413.2mAhg-1,为首次容量的90.8%。
  其次,采用第一步制备复合材料的方法,分别以粒径为100nm、80nm、50nm和30nm的纳米硅粉为原料制得不同粒径的纳米硅修饰石墨复合材料。当硅粒径不断减小,电极材料的比表面积逐渐增大,纳米硅的团聚加重,不可逆容量急剧增大,致使复合材料的充电容量和首次充放电效率随之降低,而相应复合材料的循环和倍率性能变差。其中,硅粒径为100nm的硅碳复合材料的性能表现最优,其首次充电容量为474.9mAhg-1,每周衰减0.9mAhg-1,0.5C循环100周后容量保持有80.1%。然后,以优选的100nm硅粉为原材料,分别用聚乙二醇4000(PEG4000)、羧甲基纤维素钠(CMC)、葡萄糖、蔗糖和高温沥青做包覆剂制得不同碳源包覆的纳米硅修饰石墨复合材料。包覆碳源将纳米硅和石墨包覆地越完整致密,其复合材料相应的电荷转移阻抗变小,离子电导率和锂离子扩散速率增大,复合材料的容量和倍率循环性能更优异。其中,沥青包覆的硅碳复合材料的性能最优,其首次充电容量为445.0mAhg-1,在0.5C下,每周仅以0.6mAhg-1衰减,54周后容量保持有90.8%。
  最后,以碳化后具有多孔和部分石墨化结构且电化学性能优异的生物质碳材料葛根粉与100nm硅颗粒复合得到生物质碳基Si/HC前驱体,该材料虽具有810.2mAhg-1的高容量,但其循环多周后容量急剧衰减至300.9mAhg-1,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较差。分别复合天然石墨,包覆沥青以及复合聚苯胺(PANI)对前驱体改性,有效缓解了硅的体积膨胀/收缩并改善了材料的导电性能和离子扩散性能。其中,聚苯胺复合改性效果最优,1C循环45周后容量保持有66.1%,每周容量衰减仅为3.4mAhg-1。
其他文献
开发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能量储存与转换器件成为当今社会需要完成的艰巨任务之一。超级电容器因其拥有超高的功率密度、快速充放电、长的循环寿命和较宽的工作温度范围等优势被众多的研究者青睐。其中,电极材料是决定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开发合适的电极材料成为目前研究阶段的核心问题。在众多的电极材料中,生物质衍生多孔碳材料具备了高性能超级电容器所需要的所有条件,丰富的孔隙结构、大的
限进介质-分子印迹聚合物复合材料既能对目标小分子选择性识别也能排阻大分子蛋白的干扰,提高了吸附剂的选择性和吸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环境等领域。本文分别以单分散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PGMA/EDMA)微球、纳米核壳硅胶为载体,以17β-雌二醇、诺氟沙星、环丙沙星作为模板分子,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或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SI-ATRP)
学位
生物柴油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但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甘油(GLY),导致甘油供大于求。因此,开发利用甘油新工艺,使甘油转化为高附加值产物的途径引起了众多科研工作者广泛关注。在甘油的众多转化途径中,氧化法因反应条件温和、产物易分离、催化剂可回收等优点被视为一种很有希望获得理想产物的方法。一般氧化法均在多相体系中进行,因此构建高效多相催化剂,实现甘油高附加值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学位
金属硫化物半导体可见光区域的光响应强、成本低和容易制备、催化活性高,被认为是最具前途的光催化剂之一。本文研究了固溶体ZnCdS,采用调控手段对其进行对比研究,寻找出最高效的光催化剂,构筑S型异质结以探究其对光催化产氢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采用典型的溶剂热法制备了Zn0.7Cd0.3S,并将非贵金属Ni纳米粒子通过原位光沉积的方法负载在Zn0.7Cd0.3S上。将该复合催化剂
离子液体通常分为质子化离子液体(Protic Ionic Liquids,PILs)和非质子化离子液体(Aprotic Ionic Liquids,AILs)两大类。本研究PILs是由质子化的烷基胺和质子酸根离子组成,包含质子供给体和质子接受体,结构中可形成氢键网络,极性较强。并且,Br?nsted酸的强弱将决定质子转移的程度,本研究使用的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HTf_2N)为强酸,其质子能够
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ILs)通常是指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熔点低于100℃的离子化合物。其中,阳离子一般为有机物而阴离子可以为无机或有机物。ILs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低熔点、不易挥发、液态范围与电化学窗口宽、较高的热稳定性、良好的导电性和透光性等。尤其,近年来以天然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为起始原料合成的氨基酸离子液体(amino acid ionic liquid,AA–ILs),引
为了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能源和环境两大问题,寻找安全、清洁的可代替能源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生物柴油因可再生性、环保性、安全性、润滑性、替代性等优势,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但是随着生物柴油产量增加,将会产生大量副产物甘油。因此,如何有效将这些甘油副产物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是提高生物柴油工业经济性的重要途径。其中液相催化氧化甘油应反应条件温和、产物附加值高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液
学位
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技术在能源和环境领域具有潜在的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核心目的在于设计高效、稳定及绿色廉价的催化剂。但绝大多数光催化剂受到了光吸收范围过小或光生载流子复合速率过快等因素的限制,光催化活性和效率不高。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析氢性能,本文致力于探究并解决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低的问题。强化光生载流子分离与传递,以增强催化剂的活性。同时深入研究内部电子跃迁和转移的机制,为新型光催化设计与构建提供新
学位
随着分离纯化要求的不断提升,吸附树脂的吸附性能需要进一步改善,对其进行化学改性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经功能基团修饰的后交联聚苯乙烯树脂已经被证明是去除芳香族化合物的有效聚合物吸附剂,但其在天然产物分离纯化方面的应用很少。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中的生物碱是许多药用植物和传统药物的主要有效成分,但是自然界中的生物碱通常与大量其它类型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共存,需要进一步分离纯化。水提取液中吸附生物碱以疏水作
本文通过引入非贵金属磷化物作助催化剂来减缓半导体催化剂电子-空穴的复合的效率,增加半导体材料光催化产氢的活性位点,提高捕获H+的能力和加快空穴氧化牺牲试剂的速率。磷化物作助催化剂不仅提高了光催化产氢活性,而且还从微观电子角度研究半导体内部电子转移的过程。主要的工作如下所示:  1.以CdS半导体材料为基材,双金属磷化物WNi4P16作助催化剂,通过水热法和煅烧法成功合成新型复合材料WNi4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