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本身具有复杂性,从政府制定货币政策,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传递给微观经济主体,微观经济主体受到影响作出响应,进而对整个宏观经济造成影响,它关系到影响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诸多因素。我国由于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然而,一直以来,为了维护国家经济整体的稳定,我国调控宏观经济目标时一直采用统一的货币政策,没注意到各地区之间所存在的各种差异,长年积累下来,这就无法使人忽视货币政策的区域非对称性。文章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存在性验证、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的文献进行了总结梳理,接着简单介绍了最优货币区理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之间的关系,为下文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四章简述了我国近年来实行的货币政策,阐述了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的表现,结合我国目前国情,从区域的发展状况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了可能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存在的原因,经过数据分析对比发现,地区的人均GDP、外贸依存度、人均可支配收入、金融相关率和产业分布有可能是造成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的因素。在实证分析部分,选定M2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以及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为实证模型的三个变量,选取了八个省份验证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非对称效应,首先,使用ADF单位根对1997—2016年的数据进行了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不平稳,将数据进行一阶差分后再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平稳,所以,使用一阶差分后的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构建VAR模型,生成脉冲响应函数图像,通过对八个省份的实证分析和图像显示,证明了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确实存在,总体来说,除北京外,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对于货币政策的响应大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最后,根据上述分析中可能造成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原因,本文就如何解决我国存在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分别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些政策建议,第一个方面是要缩小地区间发展差异,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促进利率市场化,合理配置资源,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同时,政府要适当帮扶,优化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布局。第二个方面是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优化金融结构布局,大力完善银行体系的建设,同时充分发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潜力。第三个方面是实施差别化的区域货币政策,主要是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