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间增韧复合材料性能及损伤控制研究

来源 :中国民航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nix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合材料因其优良的性能,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面内力学性能优异,但受到低速冲击后材料内部易发生分层损伤。因此采用层间增韧的方式抑制其内部冲击损伤,对提高材料韧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用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T700/6240)预浸料和自制热塑性酚酞基聚醚酮(Polyaryletherketone with Cardo,PEK-C)增韧膜,利用热压成型工艺分别制备含不同厚度、位置和数量增韧膜的复合材料层合板。采用I型断裂韧性实验、低速冲击及冲击后压缩实验、弯曲性能测试、层间剪切性能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等方式,分析得到最优层间增韧结构。在此基础上对增韧膜进行结构化设计,利用离散增韧膜对冲击区域进行局部增韧,通过冲击及配合VIC-3D的冲击后压缩实验,研究离散增韧膜对损伤的控制作用。浸渍提拉法得到的增韧膜厚度随热塑性树脂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含不同厚度增韧膜复合材料层合板的I型层间断裂韧性、冲击后压缩强度(Compression After Impact,CAI)及层间剪切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I型层间断裂韧性及层间剪切强度以膜厚为10μm最佳,分别提高了157.17%及17.57%;CAI以膜厚为30μm最佳,达到了186.67 MPa。弯曲性能持续下降,强度及模量由未增韧的1551 MPa和106 GPa降至30μm时的965 MPa、79 GPa。综合考虑增韧膜对材料面内力学性能和抗冲击性能的影响,得到最优层间增韧膜厚度为10μm。增韧膜分别铺设在层合板上下部、上部、下部和中部,冲击及冲击后压缩强度结果表明,增韧膜铺设在层合板中部时CAI增韧效果最优,相对于未增韧试样提高了42.39%。改变增韧膜在层间铺设的数量,通过弯曲实验和冲击后压缩实验分别得到弯曲强度、CAI与增韧膜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综合考虑总增益和单层增益函数,最终确定最优增韧膜数量为11或12层。利用圆形和圆环形PEK-C增韧膜对层合板进行局部的离散增韧。配合VIC-3D对试样进行冲击后压缩实验,结果表明,圆环形增韧膜能够有效缓解压缩过程中的应力集中现象。含圆形增韧膜的试样损伤面积整体小于含圆环形增韧膜试样,在冲击过程中有效降低了层合板内部的损伤面积。截面损伤形貌表明BII和BIII中分层较少,圆环形增韧膜能够在压缩过程中起到抗裂纹扩展的作用。
其他文献
每天全世界面临着大量的专利的申请与授权,即使是同类产品,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也不计其数。对这些近似无序的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IP)进行有效的筛选、管理和转化是
合理的支座更换方法能确保支座病害突出的桥梁经维护后重新安全运营,若能在行车状态下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支座更换,则能减少更换支座施工期间对交通运行的影响,本文提出一
碳纳米管(CNTs)纤维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导电性、导热性、可编织性、轻质、柔性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由于单根碳纳米管的高理论强度,制备具有高强度的宏观碳纳米管
摘 要:文章对医院在建工程消防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强化医院在建工程消防安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医院 在建工程 消防安全  医院建筑内人口较密集、流动性大,其典型特点是建筑空间多、结构复杂、弱势群体(病患人员)多、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多。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公共场所,如果一旦发生火灾将会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抓好医院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至关重要。  一、医院在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