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战后IMF成立以后至今,一方面,宏观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因大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的变化而陆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IMF自身也在此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下开始了其许多变革。IMF的种种变革正是反映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在其组织本体内的一种微观再现。IMF的内部发展演变进程恰恰反映了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脉络,也是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所以可以说,大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展的阶段进程性特点也正反映在IMF的组织变动中。所以不论战后初期成立时英美主要大国在国际经济金融领域的领导权之争,还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大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相对弱化,或是从20世纪70-80年代国际经济领域混乱状态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因此透过对大国的阶段性特点的研究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进程中的大国政治性特点,因为其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某些弱点或者是隐含的阵痛也都反射到IMF的组织活动中,某种程度而言是经济全球化和大国政治及国际社会的组织化互为因果、彼此促进的历史进程,两者间呈现出一种互为表里的互动关系。大国政治一直是国际政治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不仅主导政治军事的高政治议题也几乎陇断了所有的经济文化社会等低政治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高科技革命的兴起,世界经济的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发展,也让西方国家将“资本主义”从“国家垄断”的层面向“国际垄断”的层面向上延升发展,成为美英等大国进行其推行全球一体化理论体系的主要组成成份。二战后,美国世界霸权的建立基础是政治霸权与经济霸权二者之上,而经济霸权确立支柱之一源于美元强势地位的建立和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牙买加体系为主导的元霸权体系的最终确立,这也为美国称霸甚至独霸世界提供了坚实的货币金融霸权基础。但在2007年之后,席卷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出现,导致美国金融霸权的坚挺地位是否松动?美国所主导的国际金融组织诸如IMF是否会渐衰落以及其它大国是否不可避免的与美国在国际金融组织中争夺霸主地位?因此,美国的霸权护持战略与其它大国在国际金融组织的竞争的互动便成为是美国霸权体系的振和护持的重要因素,而IMF对美国及其它大国而言就是一个必须争夺的重要金融权力组织。中国参与IMF建设还有助于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提升。中国对外策也更加重视多边主义在全局中的作用,而IMF无疑是实践多边主义战略的好舞台。通过应对IMF的政策协调和机制建设,中国对于未来参与全球性与区域性上的各种事务能够积累更多的经验,探索到适合中国的、能够承担大国务的有效路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IMF建设无疑对于这个战略是一个有效的现实验证,达到了个现实、历史及全局考虑的合理结合。本文通过对中国和西方主流学术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梳理,让笔者发现到目前为止对美国在IMF的金融霸权抑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或是2009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或是2011年的美债与欧债危机的研究大多是经济和金融学者的学术专着或期刊论文。中国与西方主流的国际政治学术界基本上都是在相关研究中涉及到美国金融霸权或特定的融危机时才会对其给予较多的关注,他们很少针对一个专门组织或专门的问题进行专门的理论研究,也就是说这两个主要问题并没有成为中国与西方主流的国际政治学术界的重点关关注对象,因此作为国际政治学科中把经济金融现象纳入视野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就更应该责无旁贷把国际金融问题作为自身重点研究对象的责任,IMF正是这个国际金融问题的一个绝佳素材的研究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