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资源严重短缺是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由于降水变率大,深受农业旱灾的影响。河北省持续超采地下水进行农业抗旱的模式,引起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选取河北省农业开采型漏斗最为严重的邢台市作为研究区,以邢台市气象数据、农业数据、水利数据为基础,估算邢台地区在单产和总产条件下的作物理论需水量及实际灌溉用水量,构建水资源透支指数,从时空角度分析邢台市农业水资源供求不平衡导致的水资源透支情况,结合对邢台市地下水超情况的分析,为邢台市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缓解水资源透支状况,降低农业旱灾风险提出合理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邢台市冬小麦、夏玉米、棉花的单产理论需水量在单产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呈上升的趋势。夏玉米和棉花的生育期降水量基本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冬小麦水分亏缺较严重,1984-2017年邢台市冬小麦获得总产量的实际灌溉用水量在36102-192339万m3之间,平均为117621万m3,邢台市三种作物的总实际灌溉用水量在36102-243344万m3之间,平均为123321万m3。邢台地区的实际灌溉用水量受冬小麦播种面积和降水量的影响较大,不同的降水年型下,实际灌溉用水量随着降水的减少而增加,就县域而言,中部平原的宁晋县、隆尧县、任县、南和县和东部平原的威县、南宫市、临西县、清河县的冬小麦播种面积大,实际灌溉用水量最多。(2)基于实际灌溉用水量的估算结果和邢台地区的可利用农业水资源量构建水资源透支指数,分析邢台地区的水资源透支情况:西部山区冬小麦种植面积少,灌溉用水量少,水资源状况良好,只有在枯水年会出现轻度透支状况;中部平原区冬小麦的播种面积最广,灌溉用水量大,在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资源透支状况,其中以宁晋县、柏乡县、隆尧县、任县、南和县的水资源透支最严重;东部平原区由于广宗县的冬小麦播种面积少,水资源透支情况较轻,威县、南宫市、临西县、清河县的水资源透支情况较重。(3)根据邢台市平原地区的地下水多年平均可开采量及1984-2017年的地下水实际开采量,计算各县(市)地下水的超采量,并进行时空分析。邢台市1984-2017年平原地区地下水超采量在41786-148292万m3之间,每年平均超采69650万m3,就多年平均状况看,中部平原的宁晋县、柏乡县和隆尧县,东部平原的南宫市的地下水开采量最大,分别为9221万m3、7316万m3、9373万m3、6175万m3,也是邢台市宁柏隆地下漏斗和南宫漏斗所在的区域。地下水超采状况与水资源透支状况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水资源透支量较大的地区地下水超采量也较多,因此地下水压采措施的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邢台市水资源透支状况。(4)根据邢台地区不同降水年型下的水资源透支情况,探讨考虑区域农业水资源平衡基础上的种植结构调整方案。根据作物的水分适应性,在水资源透支地区减少冬小麦的种植面积,扩大水分适应性较好的夏玉米和大豆的种植面积可有效减少当地的灌溉用水量,适当增加耐旱的红薯、棉花和花生的种植面积,可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西部山区水资源状况良好,调整后可节约80%以上的灌溉水量;中东部平原的水资源透支严重且冬小麦种植量大,是种植结构调整的主要地区,中部平原调整后丰水年和平水年均可节约80%以上的灌溉水量,枯水年可节约60%以上的灌溉水量;东部平原调整后丰水年和平水年均可节约80%以上的灌溉水量,枯水年广宗县和威县只节约了50%左右的灌溉水量,其他地区均可节约60%以上的灌溉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