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量短语作为数量短语的一部分,常在谓语动词后充当补语,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或动作实现后所经历的时段,习见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交际中。汉语为第二语言习得者由于受到语际干扰等因素影响,在使用时量补语时,容易出现偏误。论文以汉语为第二语言习得者时量补语的习得偏误为研究对象,分析汉语为第二语言习得者在时量补语的学习过程中易出现的偏误,并根据偏误提供相应的教学建议,为时量补语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论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对象、有关时量补语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使用语料的来源。第二章为时量补语的本体研究部分,首先分析了与时量补语相关的一些问题,包括时量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关系,时量补语的语义指向,时量补语句中“了”的研究以及“动词+时量补语+‘的’+宾语”中有无“的”的分析,同时还分析了时量补语句的几种基本格式。第三章以北语HSK语料库、暨南大学书面语语料库和口语语料库为基础,对时量补语的习得偏误进行研究,将偏误归纳为时量补语与其它成分的语序使用错误、时量补语与“了”结合时的偏误、时量补语与离合词搭配时的偏误、时量补语的缺失与误加、时量补语的重复使用这几种主要类型,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教学因素以及学习因素等方面。第四章以偏误分析为基础,提出关于时量补语的几点教学建议,为时量补语教学提供指导,并以教材《新概念汉语》为依托,对时量补语进行教学设计。结语部分对论文作了总结,整体上对时量补语的本体研究和偏误分析进行总结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