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教心理学目前是西方宗教学研究的重要交叉派别之一。宗教作为一种与人的情绪、体验、信念关系极为密切的人文产物,尤其不可缺乏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之进行研究和理解,而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是宗教心理学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如果将之引进研究中国宗教,将能够对宗教有更全面的认识。但是,西方的理论直接在中国应用,是否会有不合适之处是一个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基础上发展出的理论应用在非基督教文化中,可能有不适用性。因此本论文的目的即在于探讨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本论文选取在中国社会具有相当重要性的佛教徒来作为基督徒的参照。通过问卷的形式,本研究发现,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思想在佛教徒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不适用性。1、亚伯拉罕系宗教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在非基督教文化中使用可能遇到交流不畅,或者招致信徒排斥感的结果。2、基督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并不一定是其它宗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它在其它宗教中具有不适用性。3、部分佛教徒信仰佛教的原因是为了“个人思想境界的提升,人格的完善”,而这一点并未包括在奥尔波特原来的“外在取向”中,原来的“外在取向”并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性。4、宗教取向二分理论成立的前提——“有真正的信徒和非真正的信徒两种类型,且二者之间能够明确分开”——可能在佛教中不适用。5、部分佛教徒的行为并非源自宗教,而是源自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因此对于这一部分信徒,宗教不能用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宗教也不是他们行为的原因。这五点不适用性可以归结为两点:1、一种宗教中信徒和超越者之间的关系,在其它的宗教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2、一种宗教中宗教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其它的宗教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本论文同时探讨了基督徒和佛教徒在内心感受上的不同。结果显示,基督徒选择“幸福感”、“被保佑守护”等各相关选项的比例高于佛教徒,这可能意味着基督徒的平均幸福感高于佛教徒;基督徒更多选择“把自己交托出去”,“人靠自己的思考和修行不可能获得拯救”,可能意味着基督徒对超越者的依赖感更强,在超越者面前将自身放得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