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课程权力的赋予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校本课程的开设能在丰富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和价值,有利于学生认识、发现、探索和应用科学。研究初期,查阅相关文献,通过问卷调查对我校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并制定出我校的校本课程“本草园”实施计划和评价方式;在研究过程中,分别从知识与技能、探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STS(科学、技术与社会)四个维度11个方面,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进行检测;此外,本次研究也对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些典型案例。本研究试图在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在学校已有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有限时间的情况下,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生物的平台,从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引导学生积累经验,培养运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校本课程《本草园》的实施,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1)“本草园”校本课程的学习涉及了大量实验探究和研究性学习,这样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观念,学生会主动利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未知的问题,也能够运用例如“以证据支持假设”等探究思想分析问题;(2)在“本草园”校本课程中设计关注身边的、热点的问题,并指导学生从辩证唯物的角度分析这些问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正确定位STS的关系;(3)在“本草园”校本课程学习中,有大量的实验操作和动手制作,这有利于学生熟悉并掌握各项实验操作技能;(4)由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本草园”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不仅提高了实验组同学的生物科学素养,对非实验组的同年龄段学生在生物学习兴趣上也有促进作用,学生更愿意利用课余时间去了解身边的生物学信息和知识。本次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选取样本过少,缺乏普遍性;校本课程对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有限等问题,这可能涉及校本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