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红是20世纪中国文坛颇具创作个性与浓浓女性意识的一流女作家。她的文学命运不足十年,却留下了100万余字的传世之作,也留给后人无限想象、思考与探索的空间,这就是萧红真正的魅力与耐人寻味的地方。
萧红小说视野开阔,意蕴丰富深刻。她始终深藏着对社会底层关怀的情愫和对女性命题的坚守,大大提高了乡土文学的人性深度与女性文学的中国风味。
萧红的身上承载了太多作为男权社会中的女人、作为战争中的弱势民族、作为个体生命的苦难。萧红通过对苦难生命的体验与感性化书写,把自身浓浓的悲剧意识投射到了小说创作之中,形成一条红线贯穿她的全部创作,那就是悲剧意识与以反抗为核心的悲剧精神。萧红把自身的寂寞苦难之旅以及故乡人民的欢悲离合与生死轮回,化作浓浓的情感投射到作品中,构建了现代文学史上一流的传世之作。早逝的萧红与经典的小说,成为中国文学史的奇观。
萧红小说的现实性、此岸性、此岸的真理性力量,堪称绝响,可以叫做“生命华章”,“此岸人生”……如果你要问什么叫做人生的话。
萧红表现的悲剧意识是一种卓然独立的文学史姿态。无论是“抗战文学”、“左翼文学”,还是“乡土文学”、“女性文学”,似乎都难以准确描述萧红及其创作。不管是创作风格、选材,还是主题与叙述语言,萧红是文学史上独特的“这一个”。当我们细读文本,就会发现“苦难”一词是对萧红的最好概括。
本文试图从悲剧意识入手,从内容到形式整体性观照萧红及其作品,期待获得从“点”到“面”的萧红研究的突破,也期待科学抓住萧红作品的神韵——悲剧意识问题。
本文第一章,考察萧红的生命经历对创作的影响。第二章,对萧红的悲剧意识进行了三个层面的解读。第三章,从艺术形式与审美表达方面阐述萧红独特的创作个性与文学业绩。
通过以上论述,本文试图重新评价萧红的文学史地位,还萧红作品以本真的面目。应该说,萧红高于很多左翼作家和同时期大部分五四女作家,与张爱玲并举,同步飘扬于现代文学的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