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腺样囊性癌(ACC)的临床病理特点,深入了解其组织学形态特征,探讨影响肿瘤复发、转移、神经浸润和患者生存状态等预后指标的相关因素;提出并检验能够确切反映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组织学分级和评分方法的应用价值;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方法研究ACC神经浸润的可能机制,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1974年~2005年的天津市肿瘤医院104例ACC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部位、大小、症状、发现症状到初诊的时间、初诊治疗方案、形态学特征、神经浸润、局部复发、转移和临床分期等因素对存活时间和预后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 随机选择47例ACC石蜡标本,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核抗原(Ki-67)、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CAM)、趋化因子受体(CXCR4)、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TIMP-2)、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A(TrkA)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7例新鲜标本应用RT-PCR方法检测NGF和TrkA 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104例ACC中,女性63例,男性41例;年龄范围21~78岁,中位年龄为47.41岁;40-60岁是高峰年龄。发生于小唾液腺的肿瘤有52例,大唾液腺的肿瘤有47例;腮腺是最常见的部位。疼痛是比较常见的症状,51.92%的病例有疼痛表现。从发现肿瘤到初诊的时间范围从20天到25年,平均时间为27个月。102例患者初诊接受了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术或肿物扩大切除术,其中26例患者接受术后放疗。60例出现局部复发,17例出现远处转移。69例出现神经浸润,21例死于肿瘤或其转移灶。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91.8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