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在课题组成员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养老机构护理服务项目,构建《养老机构老年人护理服务项目工时测量表》和养老护理服务测量平台。2.对多所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进行整群抽样,评估老年人的能力,测算养老机构老年人护理服务项目工时,反映老年人能力现状和护理服务获得情况,为养老机构护理服务人力资源配置提供数据支持。[方法]1.在前期研究成果上,通过查阅文献与焦点小组访谈确定养老机构老年人护理服务项目。2.分层抽取江苏省内10家机构的60名老人进行工时测量预调查研究,构建服务测量平台,完善护理服务项目工时测量表和调研方案。3.工时测量现场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3家养老机构共725名老人,对老年人能力状况进行评估,对老年人护理服务项目进行工时测量。4.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Cronbach’sα系数、Pearson相关系数验证工时测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采用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Item-level CVI,I-CVI)和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Scale-level CVI,S-CVI)验证其内容效度。统计描述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正态分布资料,中位数(四分位间距)描述偏态分布的资料;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等进行描述。统计推断采用方差分析。[结果]1.养老机构老年人护理服务项目工时测量表构建情况①测量表共包含了5个维度,104个护理服务项目。②测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42,Pearson相关系数为0.921;内容效度方面,该表的S-CVI/UA为0.91,S-CVI/Ave为0.99,说明该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2.养老机构老年人护理服务项目工时测量研究结果①养老护理人员、老年人一般资料结果:共调查了在岗的养老护理人员277名,老年人725名。护理人员皆以女性为主,护士较年轻化,20~30岁的年轻护士占总人数的60.4%,学历在均在中专及以上,执证率达到了 100%;养老护理员年龄偏大(50~60岁占58.6%)、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及以下占89.0%)、执证率低(37.6%)、流动性大、稳定性不强(26.5%的护理员工龄在一年以下)。机构老年人多以高龄为主,80~90岁占55.7%,文化程度较高(高中及以上达44.2%),伴一体多病(33.0%的老人至少患有3种以上慢性病),痴呆老人占比较高(36.4%)。②能力等级评估结果:725名老年人失能率达到了92.3%,其中轻度失能296人(40.8%),中度失能78人(10.8%),重度失能295人(40.7%)。③服务项目工时测量研究结果: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得到了被观察到的90个项目的平均工时;提取平均工时较长的前10个项目:其中最长的项目是协助外出、就医,为28.87min;提取养老护理人员提供最多的前10项护理服务,分别是:协助如厕,洗澡,喂食,协助翻身,更换尿不湿/尿垫,打饭或送餐,口服给药,洗脸、刷牙,定时巡视和协助床椅转移;工时测量中共观察测得服务项目90项,尚有14项未发生;养老护理人员为老年人提供的护理服务主要以日常生活照料为主,占人均24小时总工时的81.8%,然后依次是专科护理服务(9.1%),沟通交流(3.8%),健康管理(3.6%),中医养生(1.7%)。④24h工时差异结果:不同能力等级老年人24h工时分布依次是:能力完好(4.46±1.63)min,轻度失能(18.71(11.44))min,中度失能(58.91±10.54)min,重度失能(116.29±24.34)min;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能力等级的老年人24h护理工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两两比较各个等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基于文献回顾、焦点小组访谈和预调查研究构建的《养老机构老年人护理服务项目工时测量表》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2.本研究构建的养老服务测量平台不仅使研究变的精准、快捷,也节省了人力、物力,符合时代特征,值得借鉴、发展。3.研究调查展示的养老机构服务现状可以引起社会、机构管理层的思考,有助于更好地服务老人,深化养老服务体制改革和体系建设。4.本研究所测得的护理服务项目平均工时、各能力等级平均工时结果,在管理者进行工作量计算、人力资源配置时可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