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二尖瓣直视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效果,分析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直径(LVESD)与术后出现左心室功能障碍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6月至2010年3月行二尖瓣直视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4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5例,年龄2-66岁,平均(39.4±18.9)岁。病因:1例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8例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32例瓣膜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缺血性心脏病致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致二尖瓣关闭不全。术前纽约心功能(NYHA)分级:I级4例,II级29例,III级12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直径(LA)47.13±10.86(22-56)mm,左室舒张末直径(LVEDD)54.84±9.31(36-63)mm,左室射血分数为(I.VEF)62.16±6.10(42~77)%,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40.40±6.43(29-58)mm,二尖瓣返流程度(返流面积与左心房面积的比值)38.44±8.23%,其中重度返流16例,中度返流29例。手术均在体外循环浅低温下施行,术中根据二尖瓣病理改变及病变部位的不同采用的成形方式有:人工瓣环成形术、缘对缘成形术、瓣叶穿孔及裂隙修补术、腱索转移技术、后瓣叶楔形或矩形切除术及sliding术。术中应用打水试验评价成形效果。术后1周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比较术前、术后各指标的变化。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心功能状况。结果术后1周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左房直径(LA)37.04±7.46(20-53)mm,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47.20±7.57(32-59) mm,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37.07±4.13(30-46)mm,二尖瓣返流程度6.86±3.17%,以上各指标与术前相比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VEF)由术前62.16±6.10(42~77)%下降至55.22±6.90(43~71)%,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术后二尖瓣返流程度明显改善,其中12例二尖瓣无返流,33例仅轻度返流。以术前EF≥64%、LVESD <37mm作为预测术后患者出现EF<50%的分割线。则本组病例中EF<50%的患者共有13例,其中术前EF≥64%且LVESD<37mm者1例,术前EF<64%或LVESD>37mm者2例,术前EF<64%且LVESD≥37mm者10例。门诊及电话随访3月-4年(平均2.8年),术后3个月44例患者纽约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34例(77.3%),Ⅱ级8例(18.2%),Ⅲ级2例(4.5%),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因再次出现心力衰竭而死亡。结论1.根据二尖瓣关闭不全病变的不同病因、病理特征,采取相应的成形方式可有效的纠正关闭不全、改善心功能状态。2.术前EF<64%且LVESD≥37mm的患者术后出现左心室功能障碍的可能最大,故综合判断术前EF值及LVESD,可对术后是否出现左室功能障碍的预测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