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巢址选择是鸟类综合权衡捕食和寄生风险、气候因素、食物资源、种内种间竞争和人为干扰等外界因素后,所决定的安全适宜的繁殖场所。巢址优劣直接关乎鸟类的繁殖成效。鸟类巢寄生给宿主带来巨大的繁殖代价,自然选择使宿主进化出一系列反寄生策略,贯穿于繁殖的各个阶段,宿主和寄生者的相互对抗和适应是研究协同进化的模式系统。本研究对利用同一芦苇生境中的东方大苇莺(Acrocephalus orientalis)、钝翅苇莺(Acrocephalus concinens)、震旦鸦雀(Paradoxornis heudei)和棕头鸦雀(Sinosuthora webbiana)4种共域分布的杜鹃宿主的的巢址选择及其繁殖成效,以及4种宿主对大杜鹃(Cuculus canorus)寄生的反寄生适应策略进行研究,探讨杜鹃与宿主在不同阶段的种间互作。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东方大苇莺、钝翅苇莺、震旦鸦雀和棕头鸦雀均繁殖于同一芦苇生境中,4种鸟类的巢址呈共域镶嵌分布,但在繁殖物候和巢址微生境等方面存在分化,从而降低种间竞争,实现共存:两种鸦雀为本地留鸟,繁殖较早,两种苇莺为迁徙鸟,繁殖较晚;4种繁殖鸟类的巢址选择存在空间分化,优势种群东方大苇莺筑巢的芦苇和筑巢高度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宿主鸟类。影响4种鸟类繁殖成效的主要因素是巢捕食,其次为恶劣天气,而巢寄生则为影响东方大苇莺繁殖成效的重要因素。2.洪水等极端天气可极大降低在芦苇生境繁殖的鸟类的繁殖成效。在遭遇罕见洪水后,震旦鸦雀可提高巢址的高度以响应洪水风险(0.75?0.26 m vs.1.17?0.13 m,P<0.01),表明其巢址选择具有行为可塑性;但由于环境的骤然变化,震旦鸦雀却无法准确权衡捕食风险与洪水之间的关系,洪水后的巢捕食率显著提高(25%vs.67%,P=0.030),从而可形成生态陷阱。3.2016-2017年两年间东方大苇莺、钝翅苇莺和震旦鸦雀均发现被大杜鹃寄生,年际间对不同宿主的寄生率无显著变化(Fisher’s exact test:all P>0.05),但对不同宿主的寄生率差异显著(Fisher’s exact test:P=0.001)。该研究地区大杜鹃主要寄生东方大苇莺,超过90%的杜鹃卵发现于东方大苇莺巢中,且杜鹃卵在大小和卵色上高度模拟东方大苇莺卵,存在明显的宿主特异性;但也会寄生其他相似巢址的共域宿主,可能是在找不到合适的主要宿主巢寄生情况下的一种补充策略。4.标本实验发现东方大苇莺100%攻击大杜鹃的标本,其中高达87.1%(n=31)的攻击行为中有非亲鸟的个体参与,且攻击大杜鹃的宿主数量与40 m邻居数量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389,n=31,P=037),呈现一种社会化邻里互助行为;远离邻居的孤立的东方大苇莺巢更容易被大杜鹃成功寄生,寄生巢的最近邻间距显著大于非寄生巢(Wald chi-square=6.541,df=1,P=0.011)。5.卵识别实验发现,4种宿主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卵识别能力,其中东方大苇莺与棕头鸦雀能100%拒绝实验卵,而钝翅苇莺和震旦鸦雀仅有中等的卵识别能力,这可能是4种宿主与大杜鹃处于不同的协同进化阶段,遭受不同的寄生压力造成;4种鸟类均优先采用刺穿式扔卵方式,而东方大苇莺较大的抓卵指数则可以采用抓取式扔卵;东方大苇莺能采用真识别机制识别和拒绝巢中的实验卵。6.东方大苇莺富于攻击性,具有强烈的巢防御行为,倾向于驱赶和攻击任何入侵者,且巢防御行为并未随孵卵期和育雏期的变化而减弱;同时种内帮手协助防御是很常见的现象,能增加东方大苇莺的攻击强度,这可能是长期与大杜鹃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反寄生策略;东方大苇莺能够识别捕食者雀鹰(Accipiter nisus),但东方大苇莺极强的攻击性使其对雀鹰亦表现出较高的攻击强度,不支持杜鹃模拟雀鹰的假说。综上,我们发现共域繁殖的鸟类在生活史特征上存在分化,从而可减少种间竞争,实现共存;鸟类巢址选择存在行为可塑性;面对种群数量差异显著的多种宿主,大杜鹃对宿主的利用呈现一种为主,其余为补充的形式,实现收益最大化;至少在富于攻击性的宿主中,“邻里互助”的防御行为能有效降低寄生风险,可能是与杜鹃长期协同进化中形成的反寄生策略,但大杜鹃是否具有相应的反适应手段仍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