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建设信息化区域性新生儿主动转运网络(Informationized regional active neonatal transport network,IRANTN)。通过对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转运中心2年的危重新生儿转运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了解信息化区域性新生儿主动转运网络实际运行的特征,对开展新系统的功能和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新生儿转运模式。通过信息化区域性新生儿主动转运网络的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提高新生儿的救治水平,降低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进而降低新生儿的整体死亡率。方法:建设以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为中心的信息化区域性新生儿主动转运网络,将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建设信息化区域性新生儿主动转运网络后转运的新生儿1737例作为观察组,将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建设信息化区域性新生儿主动转运网络前转运的新生儿172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统计学分析方法,收集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病种分类,转诊医院、转诊距离和时间,转诊中给氧情况,住院时间,以及转归情况。输入数据库,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结果:通过引进先进的信息化设备,成功建设了信息化区域性新生儿主动转运网络。实施信息化区域性新生儿主动转运网络前后,转运患儿的性别、出生胎龄、出生体重、转运日龄构成比未见明显变化;大部分主要病种构成比未见明显差异,早产儿转运比例较前降低(P<0.05);各转诊医院级别分布未见差异,来自三级医院转诊患儿比例较前降低,来自二级医院转诊患儿比例增多(P<0.05);转运动员时间、转运距离、转运患儿住院时间未见明显变化;转运途中CPAP治疗比例较前减少,呼吸机辅助治疗比例较前增多(P<0.05);患儿转至我院时体温不升发生率降低(P<0.05);转运新生儿的治愈率由84.6%增至91.1%,病死率由2.2%降至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建设苏州特色的信息化区域性新生儿主动转运网络,适合中国国情,可行性强,可为国内新生儿转运体系建设提供范本和参考,值得学习和推广;(2)信息化区域性新生儿主动转运网络可以提高区域间各相关医院危重新生儿的急救水平,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