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工作采用镜检法、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技术和核糖体小亚单位基因(SSrRNA)测序分析,对粘孢子虫进行种类鉴别;同时,利用分子标记研究了部分分类阶元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并对不同标记方法和不同分析方法在粘孢子虫分类和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做了较为详尽的探讨。借助传统的镜检法对粘孢子虫进行形态分类学的研究,涉及碘泡虫属、单极虫属和尾孢虫属共3属7种。这些粘孢子虫分别是:瓶囊碘泡虫Myxobolus ampullicapsulus、胡氏碘泡虫M. hui、茄形碘泡虫M. toyamai、膜尾单极虫Thelohanellus membranicaudata、中华单极虫T. sinensis、光滑单极虫T. hovorkae和多涅茨尾孢虫Henneguya doneci。经鉴定,瓶囊碘泡虫Myxobolus ampullicapsulus、胡氏碘泡虫M. hui和膜尾单极虫Thelohanellusmembranicaudata为新种。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RAPD技术已广泛应用在诸多研究领域,但以粘孢子虫为对象的分析尚未见报道。本工作首次将RAPD技术引入粘孢子虫的种群间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多涅茨尾孢虫和瓶囊碘泡虫各自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认为该技术用于粘孢子虫种内乃至近缘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但RAPD标记仍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从而产生较大的局限性。本研究(首次)完成了包含3个属6个种的粘孢子虫(M. ampullicapsulus, M. toyamai, M. hui, H. doneci, T. hovorkae, T. sinensis)之18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RNA基因的部分序列或全序列测定。采用遗传距离法和最大简约法完成了系统发生树的构建。通过序列比较分析,本工作支持:1) M. ampullicapsulus具有稳定的种特异性,作为一个独立的种是客观存在的;2)粘体虫没有形成独立的分支,而是与碘泡虫交叉在一起,赞成将粘体虫属合理归入碘泡虫属;3)球孢虫属与单极虫属未形成各自独立的分支,因此,仅依据分子数据难以将这两个属区分开;4)放射孢子虫可能与粘孢子虫是同一生物体的不同发育阶段;5)形态学分析与分子系统学分析基本吻合,因此,物种描述时同时提供形态学数据与分子数据更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