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如何科学规范地进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是当前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目前,行业内关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编写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进行的以病为基础、在病证结合的模式下所开展的研究,这种形式是目前中医领域内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较为常见的研究方式,业内专家对此也容易达成共识;第二种是依据中医传统辨证思路所开展的以证为基础、以普适性的中医证候为主要对象的研究。而以中医证候为主所开展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也是最具有中医特色、最符合中医自身诊治规律的。然而,由于缺乏可供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使用的中医证候标准,所以按中医证候开发中药新药受到了制约。因此,如何制定证候的标准,特别是临床常见的脱离疾病而广泛独立存在的证候的标准,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故我们以肝郁化热证为例,进行中医证候诊断及评价量表研制的示范性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我们应该如何科学规范地进行中医证候类新药临床研究奠定基础。研究目的探讨针对证候类中药新药研究,如何制定普适性证候的诊断量表与评价量表,并以肝郁化热证诊断量表与评价量表的编制为例进行实践,期待为中医证候诊断与评价标准的编制提供一套可借鉴的方法。研究方法1《肝郁化热证证候诊断量表》的研制在团队前期研究的基础之上,明确诊断量表与评价量表二者从理论基础到研制技术、从条目组成到验证方法等多方面的不同,以研究团队在编制《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时总结的方法和经验为基础,依据:①明确研究目的,设立研究工作组;②形成条目池,确定条目的形式及回答选项;③条目筛选与分析;④诊断模型的构造(赋权)与评价;⑤诊断条件(界值)的确定;⑥诊断量表原始权重的取整和量表的构造成型;⑦诊断学试验评价量表诊断能力,研制出《肝郁化热证证候诊断量表》。2《肝郁化热证证候评价量表》的研制在团队前期研究的基础之上,明确评价量表和诊断量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评价量表主要是用于对目标的定量或者有序分类,依据心理测量学理论制定的心理测量量表是其典型代表。我们按照条目池的形成、构建评价量表维度、条目筛选、条目赋权、量表构造成型等步骤,并且研制过程的核心步骤按照能够提高测评评价量表最为关键的评价指标如信度、效度、反应度的方式,编制出《肝郁化热证证候评价量表》。研究结果1《肝郁化热证证候诊断量表》研制完成《肝郁化热证证候诊断量表》由8个条目组成,分别是烦躁、口苦、胁胀、双目干涩、眠差之白天精神差、舌红、苔黄、脉弦。这8个条目的权重赋分分别是7.5分、5.0分、5.0分、5.5分、4.0分、9.0分、8.0分、5.0分,诊断阈值为30.0分。该量表的敏感度为93.91%;特异度为92.94%;判断准确率为93.50%;阳性似然比为13.30;阴性似然比为0.065。2《肝郁化热证证候评价量表》研制完成《肝郁化热证证候评价量表》由13个条目组成,分别是易怒、心烦、急躁、症状随情志变化、口苦、目赤、面红、胁胀痛、口咽干燥、尿黄、眠差、苔黄、脉弦。这13个条目分属3个维度,分别是情志变化、肝经循行部位上的不适和全身症状。该量表的半分信度为0.643,各条目间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749,以医生判断为对照的效标效度为0.625,反应度满意。研究结论本研究所编制的《肝郁化热证证候诊断量表》和《肝郁化热证证候评价量表》是不拘泥于具体疾病的普适性证候的诊断与评价的标准。诊断量表具有较好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判断准确率;评价量表具有较为满意的信度、效度、反应度。在明确界定证候诊断与证候评价内涵不同的基础上,在《肝郁化热证证候诊断量表》研制过程的核心步骤按照能够提高测评诊断量表最为关键的评价指标如敏感度、特异度、判断准确率的方式去编制《肝郁化热证证候诊断量表》;在《肝郁化热证证候评价量表》研制过程的核心步骤按照能够提高测评评价量表最为关键的评价指标如信度、效度、反应度的方式去编制《肝郁化热证证候评价量表》。经过初步测评,两个量表能够基本实现自身的功能,并且诊断量表在诊断功能上优于评价量表,而评价量表在评价功能上优于诊断量表,达到了我们分两套方案、依据两套方法来研制诊断量表和评价量表的初衷,即证候诊断与证候评价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所以需要依据不同的研制方法区别对待,且这样的方法也更适宜诊断量表和评价量表的研制,同时能够提高量表的性能。这套量表研制的方法符合临床客观实际,为中医证候诊断与评价量表的编制提供了方法学上的参考,为今后更进一步地探讨中医证候类新药临床研究所需标准的研制方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