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文所谓的“文”,主要体现在中国古典的诗、词、歌、曲的广义的诗歌形式方面。下文同)与乐自古就是一对若即若离却又始终没有彻底舍割的“孪生姐妹”。中国的文人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具中国审美特色的一支奇葩,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影射出其独特的光芒。“语言尽头”是中国文人音乐的审美特色之一。《诗·大序》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众所周知,无情非艺术。音乐作为表情艺术,其本质是表情达意;目的是抒发内心情感的。而中国文人音乐在历代文人们的精心“呵护”下,成为一支最能表清“语言尽头”之后情感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也就顺应了那句“语言停止的地方,便产生了音乐”。
本文首先从文人音乐产生之最大特色——语言与音乐的关系开始论述。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讲,音乐是没有语义性的,加之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尤其是中国的文人们)便多侧重于音乐非语义性的研究,而忽略了对音乐语义性的研究。而语言最大的特征就是其自身的语义性特点,而音乐较之语言,更大的功用是表达感情,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语言与是用来“表意”的,而音乐则是用来“表情”的。但是笔者认为,音乐是具有语义性的,其在语义上所达到的效果远远超过了语言本身,所谓音乐的无语义性,只是组成音乐的基本材料,并不是音乐本身。然后笔者将会以详细的分析来证实音乐作为语义性的实例是没有国界的,是不可译的。其次本文将对语言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与音乐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产生的渊源、互映关系、共性、似性以及融合发展的优势。在文章的最后将重点对文人音乐中语言文学与音乐的在历史长河中的离合、聚散、即离关系进行简要的分析来证实音乐与诗歌之溶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