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神性,是人性的隐喻表现。民间信仰,是社会群体长期共有的内在文化系统,与社会规则秩序相契合。敕木山畲族的女神形象,投射出畲族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认识。研究畲族女神信仰,可以从观念层面来考察畲族传统文化中的性别关系,以及宗教信仰对女性生命历程以及身份标识的影响。本文主要探索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族的女神信仰现象,以及所反映出的社会性别关系。全文共有六章:第一章介绍该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研究方法、相关概念和主要进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性,是人性的隐喻表现。民间信仰,是社会群体长期共有的内在文化系统,与社会规则秩序相契合。敕木山畲族的女神形象,投射出畲族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认识。研究畲族女神信仰,可以从观念层面来考察畲族传统文化中的性别关系,以及宗教信仰对女性生命历程以及身份标识的影响。本文主要探索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族的女神信仰现象,以及所反映出的社会性别关系。全文共有六章:第一章介绍该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研究方法、相关概念和主要进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回顾。女神崇拜源于女性崇拜,女性不仅是信仰者,更能成为被信仰的对象,可以认为畲族社会对女性的看法,塑造了女性神袛的形象。而在敕木山区,虽已形成一个以女神为主的信仰文化圈,但实践活动中存在男女差异。因此,基于对“民间信仰”“女性神袛”“社会性别”等概念的认识,通过实地田野调查,获得关于景宁畲族女神信仰的第一手资料。此外,本文有意深入了解国内的畲族历史文化研究,尤其是女神信仰方面,并重视国内的社会性别史研究,和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少数民族研究。同时,也掌握国外畲族研究的基本情况,梳理以社会性别人类学理论为依据的中国历史和民间信仰研究。第二章内容为主要详细介绍敕木山畲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首先,分析畲族的族源和浙江畲族迁入浙江,乃至定居于景宁县敕木山区的历史和过程,肯定了畲汉民族交流之历史悠久。其次,介绍景宁县,尤其梳理了当地佛、道等主流宗教信仰的情况,认为各地信仰互相传播,呈现出流域性和交叉性两大特征。最后,解释“六保”这一乡土概念,并追溯保甲制度的起源、变化,探讨民国时期实行的目的、作用。在了解景宁县风土人情,以及敕木山畲族宗祠和庙宇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六保畲族村落团结、稳定的历史与现实原因,认为敕木山区畲族的地缘与血缘关系十分密切,互相之间凝聚着共同的民族感情和族群心理认同观念,当地更逐渐重合了婚姻关系圈、礼物流动圈和以汤夫人为主的信仰祭祀圈。第三章研究畲族所信仰的女性神袛。首先,具体分析畲汉两族的女神信仰情况,有利于考察宗教信仰对女性生命历程以及身份标识的影响。中国女神信仰的发展,除了人类对母性的崇拜心理、巫觋群体的演变和阴阳观念的影响等缘由之外,还有文学创作活动推动了女神信仰多样化。而畲族社会所崇拜的女神,不仅传承自汉族,更因现实基础、民族自尊心理以及利益权衡等,在尊奉诸多与本民族有关之女性的基础上,又将女性神袛之形象高大化处理。其次,较完整地介绍敕木山畲族的神袛,如汤夫人、汤三公、陈十四、马仙、五显灵官、黄老仙等,并阐述神袛之间的关系、神职地位、普遍流行的传说故事和相关仪式活动等。再次,主要分析了女性神袛的共性,探讨女性对自身、社会对女性的终极认识。无论是特殊生理状态、无子嗣以传香火,还是崇尚自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两性观念并不太公平公正。最后,从神位、神职两方面来探究男女神袛之间的冲突情况,进一步论述信仰领域所表现出的社会性别差异,和隐喻着的社会性别关系。第四章内容以社会性别角度来阐释汤夫人传说文本。首先,研究中国的儒释道思想,介绍三教一体化过程,论述推崇女性的共性道德观念,阐释正统标准对女神信仰建构的影响,认为敕木山畲族受汉文化影响深远,汉族传统世俗道德的评判标准,影响了畲族汤夫人传说故事的情感表达。其次,论述男性凝视的两大表征,除了男性文化精英阶层影响汤夫人信仰之外,社会性凝视也导致传说故事中充斥着忠孝、贞节等观念,不仅分析神袛形象,更探究了畲族女性承担男性规训的程度。最后,以汤夫人传说为具体分析对象,基于故事脉络的梳理,从社会分工、孝道、贞洁观念等角度,研究其中所蕴藏的社会性别观念。第五章主要考察了地方宗教活动和祭祀仪式。首先,介绍敕木山畲族的女神信仰仪式,记述在日常性祭拜、做福、祈雨仪式等活动中的协作或分工情况,阐释畲民对庄严程度不一的仪式,有着不同的性别性规划与准则。其次,结合畲族社会的神灵观念、生产劳作情况、学师传师传统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女性角色缺乏的原因。女性不仅被排斥在人类生存最严肃庄重的活动之外,更因这些活动强化了社会性别秩序,迫使女性往往在这更严格的限制中,不得不选择妥协以遵从社会规则。第六章为结论,进行总体概括。简单阐述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切入点的意义,以及将女性与女神一起进行研究的缘由,并分析社会性别不平等对两性发展的不利影响,认为男女的不平等不仅是跨时空,更是历史和地域文化的产物,从历史角度出发,对性别的训练与规范实则是一种自行实践性属压迫。
其他文献
本文以惠水县巴茅冲为个案,探讨当地苗族人的生死观及人死后的灵魂世界。此外,丧葬仪式中当地苗族社会的宗族、房支、姻亲等社会关系,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完整的展演,具体生动地展现了苗族宗族文化的基本内核。论文首先对选题缘由,研究方法进行说明,对国内外丧葬仪式与苗族丧葬仪式相关研究进行回顾与梳理,并介绍贵州省惠水县巴茅冲居民的族源以及巴茅冲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其次,从逝前的准备、初丧仪式、治丧仪式、终丧仪
注意力经济下,流量可以被交换和消费,成为有价值的稀缺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流量变现过程可以分为用户流量价值挖掘、平台流量资源开发和市场流量资本增值几个维度。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原本的流量蓝海变成了流量红海,商家的流量建设成本攀升,后续盈利能力相对疲软。近年来小红书APP凭借着良好的市场表现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通过“社交+电商”的模式占据用户生活方式入口和消费决策入口,打造内部良性循环的商业生态圈
自2015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后,创客教育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Scratch软件是一款可视化的编程工具,因其功能全面,在《中国创客教育蓝皮书》基础教育版中被专家视为是开展创客教育的重要技术工具支撑。然而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以Scratch为技术工具开展对创客校本课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相对比较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学校因缺乏合适的Scratch创客校本课程开发模式而导致学校
现代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之中的应用为教育创新提供了诸多可能。加之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文件相继推行,智慧教育理念的不断渗入到各学段中,教育愈发注重学生“智慧”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应用于教育教学,智慧学习环境亦成为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重点之一。智慧学习环境所提供的个性化学习资源供给、基于知识点练习的信息反馈、个体与整体的学习数据统计和分析、针
2009年被评为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水族(九阡酒)酿酒技艺,是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镇及毗邻九阡镇一带(包括荔波县的一些村寨)水族民众共享的民间技艺,以九阡镇的九仙酒最为盛名。水族九仙酒文化是水族民众与众不同的特色饮食文化,主要指围绕九仙酒为核心产生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包括九仙酒在生产过程中遵循的信仰实践,在饮用过程中彰显的民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秉承的历史记忆等。同时九仙酒文化也是水族民众在
随着人类学的“表诉危机”的出现,克利福德·格尔茨创建的“解释人类学”,促使了“人类学的文学转向”随后,相继出现了“人类学诗学”和“写文化”中文学对民族志写作渗透,文学与人类学开始了跨学科的互动。中国也出现了许多这种跨学科互动,如杨懋春的《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林耀华的《金翼》等。我们将这种包含民族志写作与文学写作特征的作品,我们可以称之为“民族志书写”。这种“民族志式的写作”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
“构成训练法”是陈振濂先生提出来的书法实践教学法,针对人群是高等教育中书法基础训练的学生,教学重点立足于书法空间造型中把握结构美的要义。而在中小学书法教育中书法教学要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教学生将字写端正、掌握好字形间架结构。本文根据《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初中阶段毛笔学习的要求与初中学生的身心接受程度,将“构成训练法”与初中书法临摹教学相结合,扎根于对经典碑帖
校本课程开发正影响着学校的特色发展,对于青少年来说,机器人校本课程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能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编程能力。很多一线教师开始尝试将机器人引入课堂教学,使机器人成为一种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工具,机器人校本课程应运而生。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综述发现国内对机器人校本课程开发方法的研究还不多,学校没有在开发校本课程前进行全面的需求分析和评价方式设计,而且大部分竞赛机器人套装没有进行合理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已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英语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科目,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体的英语教学质量。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采用了文献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和叙事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选取了年龄在37-50岁之间粤东西和珠三角不同地区的六位中学卓越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专业发展过程进行了扎根式的研究,探讨其专业
中职教育一直以来都备受国内学者的关注,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地位很高,对培养初中级技能应用型人才起到积极关键的作用。其中,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而校内实训体系是否完善又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同时,商务英语专业是一个集语言与商务为一体的专业,具有专业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强对中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训对提高其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中职商务英语专业校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