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采用氢谱核磁共振(1H-NMR)技术检测大鼠重型颅脑损伤后血浆代谢物变化及中药血府逐瘀汤治疗后相关代谢物的变化,运用统计学分析,从代谢层面探讨血府逐瘀汤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通过检测临床上重型颅脑损伤病例的血生化、垂体前叶激素、GCS评分变化及血府逐瘀汤治疗后相关指标的变化,评估血府逐瘀汤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损伤修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可能的损伤修复机理。方法:动物实验部分以氢谱核磁共振(1H-NMR)技术结合模式识别、主成份分析法(PcA)及医学统计学,分析大鼠重型颅脑损伤模型组、中药治疗组和假手术组术后第1、3、5、7天血浆的核磁共振波谱以及相应代谢物积分值的变化,寻找对实验结果贡献值最大的代谢物,运用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组内、组间代谢物的变化,从代谢层面探讨血府逐瘀汤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临床观察部分,对临床收集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例进行GCS评分及血生化(CK、CK-MB、CK-MB/CK、LDH、GLU)、垂体前叶激素(ACTH、PRL、TSH)检测,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对该指标的影响,以评估血府逐瘀汤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损伤修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损伤修复机理。结果:动物实验部分,经氢谱核磁共振(1H-NMR)检测,中药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三组大鼠血浆代谢谱存在明显差异(P<0.05),模式识别和主成份分析(PCA)显示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中药组样本具有可区分性、可比较性;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发现,模型组血浆中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γ-羟基丁酸(GABA)、肌酸(Cre)等代谢物浓度下降,乳酸(Lac)、谷氨酸(Glu)、胆碱(Cho)等代谢物的浓度上升;中药组治疗后血浆中Lac、Glu、Cho等代谢物的浓度较模型组降低,而NAA、GABA、Cre等浓度升高。临床观察中,血府逐瘀汤治疗后GCS评分、GOS评分明显增高,血中CK、CK-MB、 CK-MB/CK、LDH、GLU、ACTH、PRL、TSH等重型颅脑损伤后异常升高的指标其含量水平能较早期下降,最大峰值明显降低,并能在7-14天内恢复至接近正常值。结论:通过动物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大鼠重型颅脑损伤机制可能包括脑组织缺血缺氧、能量代谢紊乱(Cre下降、Lac升高)、神经细胞损伤导致的神经元功能受损(NAA下降)和细胞膜性成分损伤(Cho升高)、神经兴奋毒性损伤(Glu升高、GABA下降);血府逐瘀汤在颅脑损伤早期进行干预治疗,能改善颅脑损伤后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减轻缺血缺氧损伤,降低兴奋性氨基酸等造成神经毒性损害,稳定细胞膜、维持细胞结构完整,促进已损伤细胞修复,最大限度恢复神经细胞功能,改善预后。临床观察证实,血府逐瘀汤能增加脑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纠正机体能量代谢紊乱,减轻缺血缺氧,稳定细胞膜性成分,减轻重型颅脑损伤后细胞结构的破坏,起到保护神经细胞、维护神经功能的作用,并能调节神经内分泌平衡,纠正重型颅脑损伤后物质代谢紊乱,提高GCS、GOS评分,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