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型TP53共享新抗原诱导抗肝癌作用的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wp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肿瘤新抗原作为免疫治疗的靶点备受关注,成为个体化免疫治疗的主力军。而共享新抗原因其在不同患者间通用,比个体化新抗原具有更广的适用性。本研究对TP53基因突变产生的共享新抗原进行氨基酸的替换修饰,探究改造后的共享新抗原是否能增强其免疫原性,从而更好地刺激和活化T细胞,进一步增强TP53共享新抗原的抗肿瘤作用,为肝癌患者以及存在相同突变的其他肿瘤患者提供更好的新抗原疫苗奠定基础。方法1.通过文献找出肝癌TP53基因热点突变,经抗原多肽预测算法获得共享新抗原,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共享新抗原的亲和力。选择亲和力较低的TP53-Y220C共享新抗原进行氨基酸残基改造。合成改造前TP53-Y220C新抗原和改造后TP53-Y220C(L2)新抗原,用T2细胞检测改造前、改造后新抗原的亲和力和稳定性。2.将合成的新抗原肽负载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中,并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lymphocyte,CTL)。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分泌,通过CFSE染色于流式细胞仪上检测CTL细胞的增殖,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释放法检测不同新抗原刺激的CTL对负载TP53-Y220C新抗原T2细胞的杀伤。3.将改造前、改造后TP53-Y220C新抗原刺激活化的CTL作为效应细胞,选取存在或不存在TP53-Y220C新抗原突变位点的肝癌细胞作为靶细胞。在体外,通过LDH释放试验检测不同新抗原刺激的CT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在体内,将肝癌细胞接种至斑马鱼卵黄囊内,然后注射不同新抗原刺激活化的CTL,24h后观察CTL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4.LDH试验检测不同新抗原刺激的CTL对含有或未含有TP53-Y220C新抗原突变位点的胃癌细胞、胰腺癌细胞、食管癌细胞的杀伤。ELISA法、酶联免疫斑点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检测靶细胞和效应细胞共培养后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的释放情况。结果1.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结果显示,改造后TP53-Y220C(L2)新抗原的亲和力有提升。体外亲和力检测结果显示,改造前TP53-Y220C新抗原的亲和力为3.10±0.35,改造后TP53-Y220C(L2)新抗原的亲和力为3.61±0.31。稳定性检测结果显示,改造前TP53-Y220C新抗原的稳定性<18h,改造后TP53-Y220C(L2)新抗原的稳定性>18h,两者在12h和18h的解离率有显著差异(P<0.01)。2.T细胞增殖试验和ELISA试验结果显示,与改造前TP53-Y220C新抗原相比,改造后TP53-Y220C(L2)新抗原能刺激更多的T细胞增殖,分泌更多的IFN-γ。3.从交叉实验结果可见,改造前TP53-Y220C新抗原和改造后TP53-Y220C(L2)新抗原刺激的CTL均能识别提呈有TP53-Y220C新抗原的T2细胞。且与改造前相比,改造后新抗原刺激的CTL与T2细胞共培养后分泌更多的IFN-γ和TNF-α。4.肝癌体外杀伤结果提示,与改造前相比,改造后TP53-Y220C(L2)新抗原刺激的CTL能杀伤更多的肝癌细胞Hu H7-HLA-A0201,且IFN-γ和TNF-α的分泌量更多。斑马鱼试验显示,与改造前相比,改造后TP53-Y220C(L2)新抗原刺激的CTL能在24h内使斑马鱼体内的肝癌细胞荧光面积减少更多(P<0.01)。5.LDH释放试验结果显示,TP53-Y220C新抗原和TP53-Y220C(L2)新抗原刺激的CTL均能识别和杀伤存在TP53-Y220C突变位点的胃癌细胞、胰腺癌细胞、食管癌细胞,且TP53-Y220C(L2)新抗原刺激的CTL组分泌更多的IFN-γ和TNF-α。结论1.改造的TP53-Y220C(L2)新抗原比未改造的TP53-Y220C新抗原的亲和力有所增加,稳定性显著增加,并且具有更强的免疫原性,可以更好地刺激T细胞增殖。2.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试验和斑马鱼体内试验证明,TP53-Y220C(L2)新抗原活化的CTL比TP53-Y220C新抗原活化的CTL对肝癌细胞具有更好的细胞毒性。3.TP53-Y220C(L2)新抗原和TP53-Y220C新抗原活化的CTL对存在TP53-Y220C突变新抗原的胃癌细胞、胰腺癌细胞、食管癌细胞均有杀伤,且改造新抗原刺激的CTL可诱导更强的杀伤活性。说明TP53-Y220C新抗原符合共享新抗原特性,亲和力和稳定性增强的TP53-Y220C(L2)新抗原有望作为多种肿瘤的DC疫苗或者多肽疫苗用于抗肿瘤免疫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通过化学合成方式构建具有磁共振成像和胰腺癌基因沉默作用的多功能影像分子探针的合成条件,并在体内外评价该分子探针的生物特性、显影条件和治疗效果。方法:1.PEI/SPION基因载体的构建。通过有机高温热分解法制备尺寸均一可控的有机相SPION晶体,通过动态光散射法(DLS)检测了其粒径大小和分布,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晶体的分布与晶面间距。用N,N’-羰基二咪唑(CDI)对胆固醇(Ch
目的:探讨预防性卵巢切除术在原发性T4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于2011年11月至2018年09月期间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T4期结直肠癌女性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纳入标准:术后病理分期(p TNM)分期为p T4期的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且病理证实为R0切除。排除复发性结直肠癌患者。按是否行预防性卵巢切除术分为预防性卵巢切除组(94例
背景及目的:胃癌是一种恶性肿瘤,术后的5年生存率为20-35%。目前,基于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的辅助放化疗是胃癌患者术后的首选治疗方案。由于肿瘤的异质性,不同患者接受该治疗方案后的生存结局差异较大。因此,亟需识别一个标志来预测胃癌患者术后接受5-FU辅助放化疗后的生存,为胃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方法:本研究共收集了来自芯片和二代测序平台检测的1252例胃癌
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 pylori)与原发性肝癌(HCC)的关系,进一步明确H pylori是否为肝癌的影响因素,为临床上肝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今发表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Library等数据库中的国内外文献,收集关于H pylori和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受试患者年龄和性别、种族不限,实
胶质瘤是恶性脑瘤中最具侵袭性的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以及很强的迁移侵袭能力,无法被目前传统的手术治疗以及放化疗所根治,胶质瘤的高复发性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率,因此胶质瘤药物研发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抑制胶质瘤的迁移与侵袭。迄今大部分药物对胶质瘤细胞迁移侵袭的离体实验都是在高糖培养基中进行的,这些培养基含有25 m M的葡萄糖,接近于在体血糖浓度的5倍,而血糖浓度的葡糖糖在细胞培养中则常被称为低糖(标记为LG
目的目前关于KLF6去泛素化过程的研究较少,本课题旨在筛选出KLF6的去泛素化酶,探索去泛素化酶USP26调控KLF6的分子机制以及对宫颈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1、在Hela、MCF-7、Huh7等细胞系中加入MG132处理6h,Western blot检测KLF6蛋白水平的变化,挑选出KLF6蛋白水平升高的细胞系作为目的细胞系。2、将已构建的约96个去泛素化酶质粒转染进293T、Hela细
【研究目的】检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癌组织中B7-H3分子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量的临床意义;然后通过体内外实验探究抑制B7-H3分子对T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以及对HCC的免疫治疗作用,初步探讨对HCC免疫微环境的影响。【研究方法】1.收集61例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医师诊断的HCC癌组织样本,通过随访调查,收集整理这61例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2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简称肝癌)是目前全世界的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具有早期诊断困难、容易复发、预后差等特点。深入研究肝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的相关影响因子和作用机理,探索肝癌早期诊断、分子靶向治疗的靶点和预测转移、复发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因具有临床意义,成为近年来肝癌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近年来,由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不断进步与完善,人们对
目的:探讨SAE1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及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下载TNBC组织及正常组织信息共558例,再使用R语言软件(http://bioconductor.org/
肿瘤患者较正常人有着较高的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率,其所导致的死亡率占肿瘤患者总死亡率的第二。准确评估患者发生VTE的风险可以有效的预防VTE事件的发生,降低死亡率。目前,国内外专门针对住院肿瘤患者发生VTE的风险评估模型非常有限。抗血管生成药物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成效,但在临床应用中被发现其会促进VTE的发生,相关的验证及其机制探索研究尚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