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应用多个X-连锁基因多态性位点对髓系肿瘤进行克隆性检测的研究
研究目的:
联合P55、G6PD、BTK和FHL-1基因多态性位点应用基于转录的克隆性分析(TCA)法对骨髓增殖性肿瘤(MPN)、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患者化疗过程中的克隆性状态进行检测,评价这一检测方法的临床价值。
研究方法:
共收集238例我院女性患者的骨髓标本和20例女性正常人的外周血标本,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法或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分析X-连锁P55、G6PD、BTK、FHL-1基因多态性位点。以上述基因杂合性位点作为克隆性检测的标记,应用TCA法检测225例杂合子研究对象就诊时的克隆性状态,监测19例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患者化疗过程中的克隆性状态。
结果:
258例研究对象BTK、FHL-1、P55、G6PD4个位点基因型的杂合率分别为:50.4%、49.6%、21.8%、12.7%。具有1个或1个以上杂合位点者占87.2%(225例)。225例杂合子研究对象克隆性分析结果显示177例髓系肿瘤患者中153例患者为单克隆或寡克隆状态,敏感性为86.44%。48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和正常人中,除一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寡克隆状态外,其余均为多克隆造血,特异性为97.92%。110例ET、PV、PMF患者中检出单克隆76例,寡克隆14例,多克隆20例。单克隆及寡克隆统称为恶性克隆,110例MPN患者中恶性克隆检出率为81.8%(90/110例)。18例JAK2基因V617F突变阳性患者中突变负荷(3.29)最低的一例患者为寡克隆状态,其余患者均为单克隆状态。42例女性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检出单克隆25例,寡克隆11例,多克隆6例,恶性克隆检出率85.7%(36/42例)。19例AML(非M3)患者初诊时均为单克隆状态,第一次诱导化疗后6例患者仍为单克隆状态,5例患者为多克隆状态,8例患者为寡克隆状态。所有患者持续缓解第三个月的检查结果与第一次诱导化疗后的检查结果一致。
结论:
基于转录的克隆性分析(TCA)法可用于鉴别肿瘤性疾病和非肿瘤性疾病,有助于诊断MPN和MDS。可用于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患者化疗后缓解状态骨髓中残留的白血病细胞。
第二部分:
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骨髓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目的:
分析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骨髓纤维化(MDS-MF)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提高对MDS-MF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有骨髓活检结果的466例原发性MDS患者,根据是否伴有骨髓纤维化分为两组比较临床特征,并进行预后分析。
结果:
167例(35.8%) MDS患者伴有骨髓纤维化,其中MF-1级123例(26.4%),MF-2级40例(8.6%),MF-3级4例(0.9%)。MDS-MF组患者肝脏和(或)脾脏肿大比例高于MDS不伴M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MDS-MF组患者骨髓活检增生程度较MDS不伴MF组活跃,MDS-MF组原始细胞数目、巨核细胞数和异常巨核细胞数高于MDS不伴M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供分析的细胞遗传学检查结果的345例患者中MDS-MF患者121例,MDS-MF组染色体核型预后分组中危及高危组的比例高于MDS不伴M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MDS-MF组患者中位生存期17(1-60)个月,MDS不伴MF组患者中位生存期32(1-62)个月,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将单因素分析有预后意义的参数纳入COX多因素筛选,骨髓纤维化具有独立预后意义(P=0.019)。
结论:
MDS伴骨髓纤维化以网状纤维增生为主,其网状纤维增生与原始细胞数、巨核细胞的增生和发育异常、染色体核型密切相关。伴有骨髓纤维化的MDS患者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