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治疗气管支气管结核方面,通过使用APC治疗,冷冻治疗及APC+冷冻联合治疗三种治疗方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炎性指标、肺功能、病程及气道缓解的情况,从而评估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收集在岳阳市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支气管镜室2011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间住院或门诊患者46例,经过细菌学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气管支气管结核,采用APC、冷冻、APC+冷冻三种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生命体征,炎性指征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变化情况,并进行了1个月-1年随访追踪观察三组患者气道完全缓解所需时间,肺功能治疗前后变化情况,气道完全缓解比例。通过对上述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在气管镜下治疗过程中呼吸、心率发生明显变化,当气管镜经过“声门部”时变化最大,较其他部位升高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方法在病变部位治疗过程中,呼吸、心率的变化明显,依次为电凝组>冷冻+电凝联合治疗组>冷冻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电凝组的变化始终处于高水平。冷冻组治疗后10min,患者生命体征渐恢复平稳。冷冻+电凝联合治疗组治疗过程中,作电凝时与电凝组的变化相同,作冷冻时与冷冻组的变化相同。SPO2%变化与呼吸、心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先呈下降趋势然后上升再逐渐变平稳,气管镜在经过“声门部”时,三组患者SPO2%较其他部位下降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行电凝术时,患者氧饱和度下降明显。2.三组患者炎性指征(WBC、CRP、ESR)的变化。冷冻治疗时WBC、CRP、ESR变化不大;作电凝固术治疗时,WBC、CRP、ESR升高;联合治疗时,WBC、CRP、ESR有所升高(P<0.05),但较电凝固术变化较小.从治疗后第6d开始三组患者WBC、CRP、ESR逐渐降低(P<0.05),且APC+冷冻组较APC组、冷冻组下降较明显(P<0.05),APC组、冷冻组两组下降程度则无明显差别(P>0.05)。3.治疗发现APC+冷冻联合治疗时间较单独使用APC及冷冻治疗的治疗时间缩短,气道完全缓解所占比例高。APC组、冷冻组、APC+冷冻联合组,三组患者治疗后气道完全缓解所占比例分别为71.4%、52.9%和93.3%(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肺功能(FEV1,FVC)改善明显优于单独使用APC组与冷冻组。结论:在治疗气管支气管结核方面,通过三组方法比较及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APC+冷冻联合治疗较单纯使用冷冻治疗、APC治疗,具有治疗时间相对较短、疗效显著等特点,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