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日益成为公民评议时政、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发挥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作用,可以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议程程设置是公共政策制定的第一步。本文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和科布-埃德的议程倡导者理论把我国的议程设置模式分为三种:由网民发起的压力模式、由专家学者发起的借力模式和由政府发起的动员模式。并运用美国学者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理论分析各种模式下参与主体的互动过程。压力模式的倡导者是网民,呈现以下特征:由网民主导,参与无序,诉求多元化,常以危机事件为载体和网络谣言在其中起来特殊作用。本文以“南京护士被打”为具体案例。网民首先把护士被打的事情发布的网络上,引起网民的政治参与,形成“问题流”;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并对事件提出具体建议,形成“政策流”;二者形成媒体压力,迫使政府回应,形成“政治流”。不同的政策建议形成“政策原汤”。压力模式中网络政治参与的作用是问题识别。借力模式的倡导者是专家学者,其基本特征是专家学者主导,网民参与程度低,讨论的内容较理性,对政府政策影响大。本文以“二胎政策”的调整为具体案例。部分民众生育二胎的愿望与计划生育政策之间的矛盾形成“问题流”;专家学者关于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建议形成“政策流”。专家学者借助网络发起政治参与,借力网民的参与形成网络舆论压力,引起政府的注意,从而形成“政治流”。专家学者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建议形成“政策原汤”,持相同观点的专家学者形成“政策社群”,专家学者就是多源流理论中的“政策企业家”。借力模式中网络政治参与的作用是提出政策建议。动员模式的倡导者是政策的制定者政府。政府在推行一些需要民众配合的政策时会采用这种模式。其特点是由政府主导,“政策之窗”打开后引起网络政治参与,政府的态度是网络政治参与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议程进度有规划。本文以“燃油税”改革为具体案例。政府利用油价回落的时机向公众议程提出燃油税改革的议程,发动网络政治参与,形成“政治流”,网民对于问题的关注形成“问题流”,专家学者对燃油税改革的质疑和建议形成“政策流”。动员模式中网络政治参与的作用是政策合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