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凭借人口与资源优势逐渐成为制造大国,“中国制造”在国际上也成为物美价廉的代名词,但长期依赖人口与资源红利的发展模式会使中国始终囿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为改变“大而不强”的现状,谋取更优质的发展,中国亟需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此中国政府于2015年提出了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其核心是加快推进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纲领自颁布以来受到了西方媒体的广泛关注。本文以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对“中国制造2025”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文本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该议题在美国媒体上所呈现的总体特征,以及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该议题报道的演变。本文收集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上2015-2019五年间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报道,共297篇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美国主流媒体对于“中国制造2025”报道存在八个框架包裹:“浮士德式交易”、“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科技新冷战”、“弄巧成拙”、“新常态”、“老大哥”、“秩序破坏者”以及“全球化2.0”。自中美发生贸易摩擦以来,除了“老大哥”框架持续受关注,“中国制造2025”的报道框架有显著变化:核心框架从“浮士德交易”转向“科技新冷战”,“秩序破坏者框架”与“全球化2.0框架”关注度显著提升。在媒体关联网络议程设置方面,出现“知识产权”、“市场准入”、“国家安全”等20个属性,虽然在核心属性与凝聚子群上中美贸易摩擦前后有细微的变化,但整体上,属性关联网络具有相似性。总体而言,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美国主流媒体在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报道时,存在缺乏多元语境、归因链条刻板化与单一化以及逻辑链条断裂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