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传统“健身气功·易筋经”和新编“健身气功·易筋经”对机体自主神经系统调节作用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通过比较传统和新编“健身气功·易筋经”的十二势动作中相关肌群的表面肌电参数,找出两者十二式动作中肌肉用力及用力过程的区别。为进一步探索“健身气功·易筋经”提高健身者的生理机能奠定理论基础。以利于科学指导“健身气功·易筋经”的教学和推广,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健身功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武汉体育学院2004级46名学生,其中男33名,女13名。所有受试者在学会易筋经功法的基础上,分别练习传统和新编“健身气功·易筋经”2个月后进行心率变异(HRV)测试,分别记录练功前、后静坐阶段和练功阶段的HRV信号。选取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男生10名有易筋经锻炼基础学生。练习传统“健身气功·易筋经”和新编“健身气功·易筋经”的十二个动作,分别选取各式动作有代表性的主动肌或被动肌,如前臂内、伸肌群等采集肌电信号,采用表面肌电图技术同步观察各肌群放电信号,取最大振幅、均方根振幅和积分肌电值进行比较,数据经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在练习新编“健身气功·易筋经”的HRV检测过程中,平均R-R间期(R-R mean)从练功前的静坐阶段771.83±98.21到练功中641.60±73.92;总频谱(TF)从114.67±99.02到300.46±156.41;变异系数(CV)从9.41±2.13到11.94±2.62;低频与高频的比值(LF/HF)从2.20±1.60到8.63±5.24;归一化低频(NLF)从61.69±16.06到86.77±6.37;归一化高频(NHF)从38.30±16.06到13.23±6.37;练习后的静坐阶段,R-R mean为789.31±111.33,TF为110.01±91.70、CV为6.93±2.78、LF/HF为2.47±1.74、NLF为64.91±16.05,NHF为35.09±16.05;相邻RR间期差异平方均值的平方根(RMSSD)则在整个过程中稳定在较高水平(练功前静坐阶段:32.29±13.84,练功中:34.14±10.32,练功后静坐阶段:33.71±16.70)。且练习新编“健身气功·易筋经”测试所得HRV各项指标值与练习传统“健身气功·易筋经”测试所得HRV各项指标值之间并无明显差异。2、在韦陀献杵一势中,传统易筋经前臂内、外侧的肌肉群均方根振幅值(RMS)(0.36±0.1,0.28±0.23 V)明显高于新编易筋经(0.12±0.02,0.15±0.11 V);有测试者在新编出爪亮翅中,前半程发力不够,后半程才发力。结论:1、练习“健身气功·易筋经”可以提高迷走神经的张力以增强迷走神经对心脏的保护作用,而且新编后的“健身气功·易筋经”对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与传统的“健身气功·易筋经”效果同样明显,又因为新编后的“健身气功·易筋经”在编排上更容易学习掌握,便于推广,且易于长期练习。2、新编后的十二势动作对于发力的肌肉群、肌肉发力的大小、发力均匀程度上更趋合理,更加强调在练功过程中,不仅需要每势动作姿势正确还需要掌握发力要领。可以通过肌电分析,帮助练功者更精确的掌握练习要领。3、以HRV分析和sEMG为代表的简便、无创和定量的检测与评价技术,可以反映机体的整体及局部健康状况和功能水平。通过采用这些技术对传统健身功法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进行研究,为这些功法的健身作用提供了生理学的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