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白帝城为例,在对游记文本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遗产感知的互动机制,并探讨了不同利益主体对白帝城景区的解释,认为符号视域下的遗产价值解释没有绝对的“标准”,提出解释者在默识协调中实现聚点均衡的条件,针对遗产景区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解说设计优化和意义解释策略。本研究旨在通过符号学相关理论对遗产价值解释问题进行探讨,为遗产景区的文化遗产展示、感知和解释提供参考性建议,促进遗产景区在保护、传承和利用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白帝城遗产景区为研究对象,对游客感知、遗产价值解释、解说设计进行系统研究,用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主要有符号学理论、演化博弈理论、聚点理论和试推法等。主要研究内容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研究基础。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理论方法,评述国内外研究进展,解析相关研究概念,并提出研究的技术路线。第二部分(第三章):游客感知研究。获取游客游记样本,筛选、整理并分析游客对白帝城遗产景区的感知现状,对游记文本内容分析,归纳提炼遗产意义传递规律,剖析游客感知和价值传递机理。第三部分(第四章):遗产价值解释的具体分析。通过上述游客感知的分析可知,在表达意义阶段,游客将管理者传递的遗产价值信息进行了“景观神圣化”,价值传递出现偏差,而遗产的价值感知测度需要进一步从系统角度出发,因此本章拟在皮尔斯三元关系传播框架下,阐释不同利益主体对白帝城遗产景区的解释,由“再现体—对象—解释项”的理论分析框架走向具体内容分析解释的实践。第四部分(第五章):白帝城遗产价值解释标准探讨。在遗产解说系统中,政府、学者、游客、居民等不同主体对白帝城遗产的社会文化价值感知和解释不同,但在各自社群又具有合理性,多个“遗产价值解释聚点”的共存引发了关于是否存在价值解释标准问题,本章通过隐喻理论和博弈理论对“标准问题”进行求解。第五部分(第六章):意义解释策略。从符号学视角探讨价值传播的途径,提出遗产符号化、传播媒介、语境和伴随文本等的使用是优化遗产意义解释的重要方式。第六部分(第七章):结论。针对研究的问题,得出的研究结论主要有:第一,游客对白帝城遗产景区的感知较多为显性景观的认知,对遗产符号蕴含的意义和遗产价值等信息接收不足。第二,遗产价值传递与游客遗产感知之间的偏差,推动着白帝城遗产价值体系在游客和信息发送方之间互动发展。第三,借助皮尔斯符号学再现体-对象-解释项三元框架,利用试推法对白帝城遗产景区进行阐释分析,发现不同群体阐释的白帝城景区有着共同的符号过程1和差异性的符号过程2。第四,符号学角度下的遗产解说和意义解释没有绝对的标准,所有的解释都会在解释社群中得到协调,趋向于社会群体统一的认知。第五,白帝城遗产景区的解说和意义阐释在符号学和传播学方向下找到优化升级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