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硕士研究生是高校中一个特殊的高知群体,文化层次高,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但其成分来源广泛,人际关系复杂,学习就业压力大,因而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其中,人际关系问题是硕士研究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得不到及时处理,会影响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甚至会造成安全事故,近年来因硕士研究生人际关系问题引发的严重社会事件屡屡发生,硕士研究生群体的人际关系问题日益凸显、亟待解决。因此,关注硕士研究生的人际健康,探讨人际关系的促进措施,对维护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提高其学习生活质量,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和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往国内外众多研究对硕士研究生人际关系进行了探讨,初步揭示了硕士研究生人际困扰特点,并探讨了硕士研究生人际关系的促进措施,如个别评估、监督与管理、开设心理课堂、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交朋友小组”人际训练、和朋辈心理干预等。以上干预方法均取得一定效果,但研究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结果也不一致。因此,本研究在了解硕士研究生人际关系困扰、交往焦虑、人际交往能力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硕士研究生的人际关系教育需求的基础上,构建硕士研究生人际关系教育方案,并对硕士研究生进行教育干预研究。这对缓解硕士研究生人际关系困扰和交往焦虑、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预防安全事故,改善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效能等方面将能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研究对拓展硕士研究生人际关系的研究领域、丰富硕士研究生人际关系研究的理论、完善人际关系教育的方法等也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对象和方法首先,整群抽取2所高校8个学院1377名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人际关系诊断量表(Interpersonal Comprehensive Diagnostic Scale, ICDS)、交往焦虑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eale, IAS)、人际交往能力问卷(Interpersonal CompetenceQuestionnaire, ICQ)、自我和谐问卷(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 SCCS)、自我效能感问卷(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LifeSatisfsction Scales Applicable To College Studengts, CSLSS)为测评工具,对硕士研究生的人际关系困扰、交往焦虑、人际交往能力特点及其相关性进行探讨,为构建硕士研究生人际关系教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其次,以随机抽取907名硕士研究生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研究生人际关系教育需求调查表,调查研究生人际关系教育需求,为构建硕士研究生人际关系教育方案提供依据。最后,选取159名硕士研究生开展人际关系教育干预的研究,采用量表评定、心理访谈等方法评价干预效果。结果1.硕士研究生人际关系困扰、交往焦虑、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特点(1)性别发展特点:女性硕士研究生人际困扰总分及待人接物困扰、异性交往困扰因子得分显著低于男性(P<0.05,P<0.01);男性硕士研究生在人际交往能力总分及适度拒绝、自我暗示、情感支持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女性硕士研究生(P<0.01,P<0.05)。(2)年龄发展特点:硕士研究生交际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因子得分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P<0.05)。“25岁组”交际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因子得分显著低于“≤23岁组”(P<0.05),“24岁组”交际困扰因子得分显著低于“≤23岁组”,(P<0.05),硕士研究生人际困扰总分随年龄的增长呈现“L”的发展趋势;硕士研究生人际交往能力总分和冲突管理、情感支持因子得分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P<0.01),“≥26岁组”人际交往能力总分及冲突管理、情感支持因子得分上显著低于“≤23岁”、“24岁组”(P<0.01,P<0.05),“25岁组”硕士研究生在冲突管理维度分上显著低于“24岁组”(P<0.05),人际交往能力总分随年龄增长呈现倒“V”的发展趋势。(3)年级发展特点:三年级组交际困扰因子得分上显著低于一、二年级组(P<0.01),在人际困扰总分上显著低于二年级组(P<0.01);二年级组在与异性交往困扰因子得分上显著低于一年级组(P<0.05),硕士研究生人际困扰总分随年级的增长呈现倒“V”的发展趋势;三年级硕士研究生交往焦虑总分显著低于一年级、二年级硕士研究生(P<0.05);硕士研究生人际交往能力总分呈现随年级增加逐渐减低的发展趋势。(4)学校类型发展特点: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人际关系建立、情感支持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军队院校硕士研究生(P<0.01)。(5)培养类型发展特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人际困扰总分及交谈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因子得分上显著低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P<0.05),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人际困扰总分呈现高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发展特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情感支持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学术型研究生(P<0.01)。(6)子女结构发展特点:独生子女硕士研究生在待人接物困扰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独生子女在情感支持因子得分上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P<0.05)。(7)家庭结构发展特点:单亲家庭硕士研究生交谈困扰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双亲家庭(P<0.05)。(8)家庭教养方式发展特点:民主型家庭硕士研究生的人际困扰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强制型、放任型和溺爱型硕士研究生(P<0.01);人际困扰总分从低到高依次为民主型、放任型、强制型、溺爱型;硕士研究生交往焦虑存在显著的家庭教养方式组间差异(P<0.01),人际困扰总分从低到高依次为民主型、放任型、强制型、溺爱型;硕士研究生人际交往能力在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人际交往能力总分由高到低依次是民主型、强制型、放任型和溺爱型硕士研究生。2.硕士研究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交往焦虑、人际交往能力、自我和谐、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硕士研究生人际困扰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与交往焦虑总分、自我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因子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硕士研究生人际困扰除交际困扰因子得分与自我的灵活性因子得分无显著相关性外,人际困扰总分及其余因子得分均与自我的灵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硕士研究生人际困扰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与人际交往能力总分及各因子得分、自我效能感总分、生活满意度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P<0.05)。3.硕士研究生人际关系教育需求现状84.9%的硕士研究生存在至少2项以上人际问题,硕士研究生最常见的人际问题有缺乏交友技巧、交友机会少、没时间交往、性格内向、缺乏交往自信等。认为需要心理服务的硕士研究生有526人(58.0%)。硕士研究生最喜欢的人际关系教育方式前三位依次是与心理专业人员进行交流、听讲座、阅读书报影视。硕士研究生最希望开展的人际关系教育内容前五位的是:学会表达、性格与人际交往、如何建立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冲突的处理、学会倾听等。4.硕士研究生人际关系教育干预研究(1)教育干预后,实验组硕士研究生人际困扰总分和各因子得分显著下降(P<0.05,P<0.01);干预前-后硕士研究生人际困扰得分差值比较,实验组硕士研究生人际困扰总分及交际困扰因子得分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P<0.01)(2)教育干预后,实验组硕士研究生交往焦虑总分显著降低(P<0.05)。(3)教育干预后,实验组硕士研究生人际交往能力总分及主动交往、适度拒绝、自我表露因子得分显著升高(P<0.05,P<0.01),对照组不升反降(P<0.01);干预前-后研究生人际交往能力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差值的比较,实验组硕士研究生在人际交往能力总分及适度拒绝、自我暗示、冲突管理因子得分上相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1.硕士研究生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困扰,应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的人际关系教育干预,尤其低龄和高龄、低年级和高年级、专业型、单亲、家庭教养方式不良的硕士研究生,需要重点关注。2.开展人际关系教育时要充分考虑硕士研究生的人际关系发展特点及教育需求的差异。3.人际关系教育讲座能有效缓解硕士研究生人际困扰和交往焦虑,提高人际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