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公路隧道事业也随之快速发展,这也使得越岭隧道越来越多。在西南地区,有很多越岭隧道需穿越可溶岩地段,可溶岩隧道易遭遇岩溶等不良地质灾害,围岩稳定性较差,因此,建立围岩位移控制基准来判断围岩稳定性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拟在收集和调研可溶岩隧道施工阶段监控量测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九绵高速公路可溶岩隧道位移监测数据实测和收集,建立隧道监测位移-影响因素数据库。通过依托隧道工程实测数据分析和数理统计,研究隧道围岩变形规律及各因素对围岩位移的影响,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熵值法的组合赋权确定各因素权重占比,并确定围岩位移基准值。在此基础上,利用BIM SPSS Modeler软件建立围岩影响因素-位移基准值关联规则模型,所得关联规则结合统计结果和已有相关规范综合分析,建立优化的可溶岩隧道围岩位移控制基准。最后,以九绵高速公路可溶岩隧道为例进行工程应用与检验。论文主要成果如下:(1)针对可溶岩隧道现场监测数据收集情况,研发一种监测埋点改进装置,并应用于九绵高速可溶岩隧道工程,对于监测数据的收集有较大改善。(2)通过对依托工程可溶岩隧道典型稳定变形曲线分析,把稳定变形曲线根据岩溶程度大小分为非岩溶段和岩溶段,分析了急剧变形阶段、缓慢变形阶段、基本稳定阶段下的变化特征和规律。非岩溶段Ⅲ级围岩稳定时间在18d左右,Ⅳ级围岩稳定时间在22d左右,Ⅴ级围岩稳定时间在30d左右,曲线趋势近似对数函数,属于一般型。岩溶段Ⅳ、Ⅴ级相比非岩溶段所需要的稳定时间较长,Ⅳ级围岩稳定时间大约在32d左右,Ⅴ级围岩稳定时间大约在39d左右。(3)基于隧道监测位移-影响因素数据库,统计分析各因素对围岩位移的影响,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熵值法的组合赋权确定各因素对围岩位移的权重大小。分析结果得可溶岩隧道围岩位移影响因素指标重要性排序为: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超前支护>地下水状态>隧道埋深>初期支护>隧道跨度>地层岩性>开挖方法>单循环进尺。(4)利用Apriori算法进行7个围岩位移影响因素字段的关联规则数据挖掘,得到共202条关于4个地质条件因素与1个设计、2个施工因素的强关联规则;揭示了Ⅲ、Ⅳ、Ⅴ级围岩对应的地质参数下,对应采用的施工方法和设计参数;分析了7个围岩位移影响因素与4个围岩变形参数(即周边收敛、拱顶下沉、周边收敛(速率)、拱顶下沉(速率))之间关联规则,得到了不同围岩级别影响因素-位移的关联规则预测结果,支持了数理统计得到的位移值和位移速率置信区间的可靠性。(5)通过对九绵高速7座可溶岩隧道1001个监测断面做统计分析,再结合围岩影响因素-位移的关联规则结果和已有相关规范综合分析,建立优化的九绵高速公路可溶岩隧道围岩位移控制基准。结果如下:Ⅲ、Ⅳ、Ⅴ级围岩周边收敛、拱顶下沉位移容许值U0分别为69mm、60mm,90mm、75mm,105mm、84mm;Ⅲ、Ⅳ、Ⅴ级围岩周边收敛、拱顶下沉速率容许值V0分别为2.5mm/d、2.0mm/d,3.0mm/d、2.0mm/d,3.5mm/d、2.5mm/d。(6)改进的位移监测埋点装置应用于九绵高速天池隧道,应用结果表明:改进的位移监测埋点装置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对比常规埋点其优点在于可循环利用、使用寿命长、减少污染、节约补点时间。优化的可溶岩隧道位移控制基准应用结果表明:优化的可溶岩隧道位移控制基准对比原围岩位移预警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