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苏州河两岸分布着众多的产业遗产,或分散或集中;本文以空间实物的产业遗产——产业类历史建筑和产业类风貌地段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风貌地段和一般地段中产业类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再
【出 处】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河两岸分布着众多的产业遗产,或分散或集中;本文以空间实物的产业遗产——产
业类历史建筑和产业类风貌地段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风貌地段和一般地段中产业类历史建筑
的保护性再利用方式。
历史建筑是不可再生的。保护性再利用首先强调保护,对象是列入保护的优秀历史建筑
和希望列入保护的一般建筑;对于在今后的新观点下有望保护的历史建筑则尽量保持原貌或
暂时做其他功能使用,这就是后者——再利用。
本文从产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观念与国内外实践经验出发,提出了以整体发展为基调
的保护性再利用系统观点,强调产业类历史建筑的保护不应该就建筑谈建筑,而是应该是地
段的发展目标、城市用地规划和历史建筑自身价值三者综合考虑的保护。
论文结合2002年苏州河两岸景观规划国际竞赛的成果,讨论了苏州河两岸不同地段不
同的发展目标和因地制宜的用地规划,提出了产业类历史建筑在不同地段保护性再利用的方
向。接下来的篇幅里,通过综合的价值评价体系,对苏州河两岸80余栋(组)产业类历史
建筑进行了考察评估,并提出了与地段发展目标和自身价值尽量一致的保护性再利用方式。
关键词:苏州河两岸、产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整体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近年新型传染病的不断出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已经成为了深受公众关注的事件,中国对传染病医院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但目前中国传染病医院建设尚未有针对新形式制定
城市演变是城市用地和交通一体的演变,发展某种特定的用地模式可以产生某种与之相一致的交通模式,反之亦然.未来的城市形态应该通过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的整合有效地提供
城市化的进程使得当代农村逐渐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中走出来,融入整个城市发展甚至区域发展的洪流中。农村将面临来自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猛烈冲击,对当代农村的研究无疑是
居住问题是人类的最基本问题之一,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思考与探讨新世纪的居住模式也迫在眉捷.进入新世纪,人们更加迫切地追求更为适合人类居住的理想人居环境,在此背景下,
在数字化时代,博物馆建筑也和其他建筑类型一样发生了新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在设计和建造中的支持,在传统的物质空间基础上产生了一些带有强烈的数
本文以桥头公园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学、游憩学、景观设计学、桥梁景观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大量实例对桥头公园的生态意义、桥头公园功能布局、景观特点及定位进行分析,以
传统民居的研究对于我们来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它的数量多、分布广、形式丰富,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民间文化内涵,极为生动.中国传统民居遍及大江南北,其形式多种多样
随着材料,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当今审美领域价值观多元化、信息模糊化、领域扩大化的审美变异的出现,大空间创作不再局限于过去单一的造型手法,大空间
该文研究的对象是街道界面设计,目的是提供一种设计的方法.21世纪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环境生态功能和技术功能的变革,及其空间形态的更新和创造,将对城市规划师及建筑师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