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谋系统的出现在西方近现代军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参谋系统的出现,军事活动从军事家个人的决断演变为集体的、科学的决策。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引入了参谋系统的概念与机构。晚清以降,参谋机构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利。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状况的影响,中国军队的参谋机构并没有取得其西方同行那样的地位,因而,在中国近现代军事史上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然而,建立参谋系统毕竟是军事发展的趋势。所以,国民政府时期军事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就是试图建立参谋系统以统一指挥,但是抗战前无论是政治条件还是军事条件都不能保证国民政府建立参谋系统。不过抗战前国民政府与德国——参谋系统的创始国之间密切的关系为国民政府建立参谋系统提供了帮助。同时,全民族抗战为国民政府军事变革创造了条件。参谋系统具有网状机构,拥有专门人才,能够实现协调指挥。这样可以使军事指挥真正做到科学化、协调化,适应战争发展需要。参谋机构系统化意味着在结构上形成横向多元性以及纵向层次性,在运作上具有协调性,从而发挥参谋系统在作战指挥方面的作用。抗战时期承担建立参谋系统任务的主要是军令部,军令部为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一部与参谋本部合并组成,是抗战时期军事委员会主要部门之一。虽然军事委员会机构众多,承担军事指挥任务的机构有侍从室,担任参谋总长的为何应钦,但战时军事委员会中真正担当作战指挥职能的是军令部,国民政府作战指导、作战计划均为军令部制定,并通过军令部统辖的参谋机构付诸实施。军令部战时建立参谋系统,首先建设军令部及各级参谋机构。军令部仿照德国总参谋部的经验进行相应机构的建设,其业务范围亦完全听从德国军事顾问的意见,并结合抗战实际划定。除此之外,军令部在指挥系统各环节加强了参谋机构的建设。单纯机构建设并不意味着参谋系统的建立,建立参谋系统必须使参谋机构立体化,即参谋机构在横向与纵向结构上信息畅通、协调一致、运转顺畅。军令部为了使参谋系统有效运转,必须使各级参谋机构真正围绕既定的制度与规范运作。军令部所做的尝试就是在参谋系统网络中建立一整套的运作模式,并坚持在既定模式下开展日常工作。这套模式,在军令部本部就是部务会报、业务研讨会—学术研究会—校阅,在军令部统辖的参谋机构就是参谋长会议—联络参谋—参谋视察。这种运作模式保障国军各参谋机构在建设与运作方面的协调一致,使国军各参谋机构日益向系统化迈进。军令部规范了参谋教育机构体系,加强对参谋教育机构的监督与领导,并对陆军大学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军令部加强参谋人事管理的主要措施为督促其统辖各级参谋教育机构加强参谋教育力度,以求多培养参谋人才。规范参谋任用资格与程序,力行参谋考绩。实行参谋调职、改革参谋晋升制度提升参谋人员地位,保障参谋人员利益,增加参谋人员服务的热情与信心,并规范参谋人事。完成建设机构的同时,军令部遵循参谋系统原则进行作战指导,服从军事战略总要求,拟定作战计划,指导会战,保障战时作战指导的完成,从而彰显军令部的战时能效。军令部建立参谋系统的尝试,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军事现代化发展与中国旧有体制之间的矛盾。军令部尽管建立起一个现代的筋骨,但整个大环境的思维方式却仍然保持传统的模式。军令部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社会大环境不利于参谋系统的建立,缺乏合格的参谋人才,以及执行力低下等等。这体现中国传统势力与现代化进程中环境对制度的影响,如果环境中存在强势的人物,则制度的运行只能以惨淡经营告终。军令部在战时并没有完成建立参谋系统的任务,这一任务直到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终结也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