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GVCs)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格局演化的重要进展:在跨国公司或外包等组织形式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专注于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其中,从原材料开始,上一阶段的产品作为下一阶段的投入品进入生产过程,直到完成生产。这种价值链分工模式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决定的,在长期内是否会持续下去?以Costinot,Vogel,and Wang(CVW,2012,2013)为代表的新李嘉图贸易理论认为,贸易成本的降低是全球价值链兴起的重要原因,而国家间的技术差距及技能劳动力禀赋差异是价值链分工模式的决定因素。本文在理论上扩展了 CVW模型,重点研究劳动力的技能学习及企业的研发活动如何影响价值链分工模式的动态演化。为此,本文将CVW简化为一个两国(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或称南方与北方)两类(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序贯生产(sequentialproduction)模型,其中,高技能劳动力生产效率更高(犯错概率低),而发达国家的高技能劳动力占比更大。首先,假设不存在技能学习和技术进步,分别给出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下的分工模式。接着,允许劳动力进行技能学习,在基于搜寻(search-theoretic)的学习设定中,研究它对价值链分工模式的影响,考察在全球价值链下南北分工长期存在的可能机制。最后,允许企业进行研发活动,在熊彼特式创新(Schumpeterian innovation)框架下,研究全球价值链对两类研发活动(创新和模仿)的影响,以及后者对国家间价值链分工与利益分配的决定作用。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当不存在技能学习和技术进步时,世界技能劳动力禀赋唯一地确定了全球生产的组织模式,并决定技能溢价;一国的技能禀赋则确定了该国在价值链分工中所处的位置。低技能劳动力较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方式一般是专注于他们有比较优势的低端阶段,并将完成的中中间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去进行进一步加工,制成后又返销至发展中国家。这种分工模式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缩小了发展中国家内部的技能溢价,扩大了发达国家内部的技能溢价。第二,当允许个体进行技能学习时,知识的外部性会导致多重均衡。在全球价值链下,知识溢出的局部性,学习效率,主观贴现率或死亡率的差异都可能会引发并维持南北分工模式,其中,北方国家和南方国家在技能劳动力分布,教育及培训支出,国民生产总值,主导产业,出口产品及国民的预期生命周期收入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特别地,全球价值链会缩小南方技能溢价,抑制学习投资,从而导致南北差距甚至大于封闭经济下的情况。第三,当允许企业进行研发活动时,国家间技能禀赋的差异不仅影响生产上的比较优势,还决定了研发活动之间(创新与模仿)的比较优势。这时,全球价值链的兴起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运营利润,刺激南北两国的研发投入。由于北方高技能劳动力较多,北方将专注于创新活动,而南方则专注于模仿;新均衡下北方控制的产业数量也更多,北方国家在价值链上分得的"价值"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