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r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及所形成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本质反映。空间结构演化的背后不仅孕育着内在的种种机制,而且为人们观察、研究、调控区域的发展提供了直观与直接的视角。基于这一理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对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剖析其演化规律,揭示其发展机制,从而进行空间规划是促进区域发展的手段之一。城镇密集区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以其强有力的中心城市、合理的城镇群体分工发挥了最大的城市功能,使之成为最富发展影响力的地区,并逐渐控制和主宰着全球的经济命脉。随着我国把引导、培育沿江、沿交通干线正在形成的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提上议事日程,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区域协调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内陆的城镇密集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因此,做好这些地区城镇密集区空间结构的研究,对促进其成为本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要地及缩小东西部差距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深处西北内陆的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结构的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对现状空间结构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区位特征,提出了空间结构发展模型,为相关决策部门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以促进城镇密集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空间结构演化分为散点分布期、要素填充期、双中心结构萌发期和双中心结构成长期四阶段。先秦时期,河湟地区出现居民点,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居民点的分布表现出强烈的亲水性。至唐时,出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考虑,依据行政建制,城镇大量出现。该时期,兰州作为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地位日益凸现,河湟地区呈现单中心结构。宋以后,西宁的政治、经济地位得到提升,一跃成为城镇密集区第二重要城市,与兰州构成双中心结构。(2)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空间结构演化主要受到自然条件、政治军事、经济贸易、交通条件、宗教文化和资源开发等因素的影响。且各因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空间尺度和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对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3)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空间结构现状特征表现为中心城市实力偏弱,带动能力不足;城镇空间分布不均,聚集程度不高;城镇轴向分布显著,整体实力偏弱;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南北差异较大等。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依据“一轴连两圈”、“多中心组团”、“网络一体化”等模式,采取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建立协调发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发展环境;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增强区域整体实力和构建合理城镇体系,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等方面促进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协调、快速发展。
其他文献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对于不等式的证明,一般只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是作差法,一种是求商法。但是有些不等式的证明却不能用这些方法解决,或者说用这些方法解决起来难度大。我们可以尝试用构造函数的方法,通过求导证明不等式。下面我结合具体的实例来阐述这种数学方法。  以上例题都阐述了构造新函数的方法。构造函数的核心是构造,即在解题时打破常规,另辟蹊径,表现出简洁、明快、精巧等特色。一般来说,它会运用到一些解压轴题
本论文主要关注国家公园(自然景区)的自然游憩资源管理领域。国家公园具有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提供游憩服务两个重要功能。中国采用属地管理型的国家公园体制,丹霞山国家风景名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大众传媒已经进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198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届会议批准我国的故宫等6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今,中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有限宝贵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息息相关。矿业权是由矿产资源派生出的一项权能,即赋予矿业权人对矿产资源进行勘察、开发及采矿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