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收集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殊类型分为三阴性乳腺癌(TNBC)和非三阴性乳腺癌(NTNBC)两组,检测AR及p53在两组中的表达情况,比较两标记物在两组中的表达差异;分析AR、p53在两组中的表达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AR、p53的表达与TNBC患者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评估雄激素受体拮抗剂能不能成为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新的有效手段。方法:1、检索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资料系统中2015~2017年经手术完整切除乳腺并确诊为浸润性乳腺癌的病人,整理病人的年龄、绝经史、癌组织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临床信息。找到符合标准的病例共186例,其中非三阴性乳腺癌134例,三阴性乳腺癌52例。2、挑选出切片和蜡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两组病例中AR、p53的表达情况并比较其在两组中表达的差异性;统计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分析两者在两组中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同时对TNBC患者的3年生存情况进行随访整理,探讨TNBC患者中,AR、p53与患者3年的生存预后的相关性。3、运用统计学软件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用卡方检验检测两者表达与每个构成比之间的差异,检测两者在TNBC、NTNBC中表达的差异性。采取Kaplan-Meier生存分析曲线来显示AR、p53与TNBC患者的3年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186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中,年龄26~86岁,中位年龄为52岁。NTNBC组134例,TNBC组52例。TNBC中的病人平均生存时间为33.1个月。AR、p53在NTNBC患者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3.4%(85/134)、50.7%(68/134);在TNBC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32.7%(17/52)、69.2%(36/52)。AR在NTNB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年龄(X~2=0.870,P=0.351)、肿块大小(X~2=5.201,P=0.070)、绝经史(X~2=0.870,P=0.351)、ER的表达情况(X~2=2.509,P=0.113)、PR的表达情况(X~2=2.162,P=0.141)、Ki-67的表达情况(X~2=0.870,P=0.351),之间的差异均无相关性(P>0.05)。与组织学分级(X~2=58.703,P=0.001)、淋巴结转移(X~2=30.036,P=0.001)、Her-2的表达情况(X~2=4.436,P=0.035),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p53在NTNBC中的表达与年龄(X~2=3.692,P=0.075)、绝经史(X~2=3.008,P=0.058)、肿块大小(X~2=3.366,P=0.009)、ER的表达情况(X~2=1.503,P=0.220)、PR的表达情况(X~2=3.552,P=3.552)、Her-2的表达情况(X~2=4.053,P=0.052)、Ki-67的表达情况(X~2=0.964,P=0.326),之间的差异无相关性(P>0.05);与癌组织组织学分级(X~2=54.703,P=0.001)、淋巴结转移(X~2=44.19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在TNBC中的表达情况与年龄(X~2=0.302,P=0.583)、淋巴结转移(X~2=3.213,P=0.073)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块大小(X~2=7.433,P=0.015)、组织学分级(X~2=19.827,P=0.001)之间的差异有意义(P<0.05)。p53在TNBC中的表达与年龄(X~2=2.570,P=0.109)、肿块大小(X~2=2.906,P=0.230)、淋巴结转移(X~2=0.944,P=0.331)之间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AR的表达与癌组织病理组织学分级(X~2=22.975,P=0.001)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R在TNBC组织中阳性率明显低于NTNBC组,p53在TNBC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NTNBC,提示AR、p53可作为乳腺癌的恶性程度的判断指标。2.在NTNBC患者中,AR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Her-2表达、淋巴结转移负相关;p53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正相关,提示AR、p53可作为预测预后的指标。3.在TNBC组织中,AR的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负相关,p53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正相关;AR的表达与患者的预后无关;p53的表达与预后相关,表明在TNBC患者中p53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AR可能作为TNBC患者内分泌治疗的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