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退耕还林(草)工程是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的重要措施,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功能,特别是养分可利用性的增加。氮(N)和磷(P)的可利用性不仅调节着整个陆地生物圈的植被生产力,并可通过影响植物—土壤—微生物改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植物重吸收过程和土壤矿化作用为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中的关键过程,对于植被的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基于此,本研究通过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农田、
【基金项目】
: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陕北退耕植被恢复过程土壤与微生物碳氮磷化学计量的协调机制”(2019JM-2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脆弱生境植被恢复过程植物-微生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协调机制”(4187754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耕还林(草)工程是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的重要措施,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功能,特别是养分可利用性的增加。氮(N)和磷(P)的可利用性不仅调节着整个陆地生物圈的植被生产力,并可通过影响植物—土壤—微生物改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植物重吸收过程和土壤矿化作用为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中的关键过程,对于植被的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基于此,本研究通过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农田、恢复15a、21a、31a、46a退耕刺槐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植被恢复对土壤矿化作用、植物重吸收过程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阐明了退耕林恢复过程中植物养分获取策略的演变特征,进而揭示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养分投入与植物生产之间的平衡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生态脆弱地区退耕还林过程中土壤-植物系统的养分循环,并且可为指导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土壤养分管理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退耕林恢复过程土壤净N、P矿化速率的变化特征土壤净N、P矿化速率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净矿化作用与土壤p H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微生物量化学计量特征无显著关系。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共解释净矿化作用总变化的86.0%,其中非生物与生物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解释率最高(51.7%)。路径分析显示植被恢复引起的N、P不平衡输入会改变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从而影响微生物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icrobial Biomass Phosphorus,MBP)、MBN:MBP,改变微生物对胞外酶的投资,进而影响土壤净N、P矿化速率。在整个恢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是调控净矿化作用的关键因子。此外,通过酶化学计量的矢量特征表明土壤微生物代谢限制从N向P转化,由于微生物具有内稳态特性,会根据养分限制情况分泌相应的胞外酶,导致相对矿化速率(Pmin:Nmin)显著增加。(2)退耕林恢复过程植物N、P重吸收效率的变化特征植物N、P重吸收效率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减小。植物N、P重吸收效率与土壤N、P可利用性显著负相关,而与成熟叶片养分无显著关系。土壤和植物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共解释重吸收过程总变化的69.3%,其中土壤因子的解释率最高(29.2%)。路径分析显示植被恢复引起的N、P不平衡输入会改变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提高土壤N、P的可利用性,进而影响植物N、P重吸收效率。在整个恢复过程中速效养分是调控植物重吸收过程的关键因子。此外,通过刺槐叶片N:P表明该研究区域植物生长受P限制。然而,植物相对重吸收效率(PRE:NRE)随着退耕林的恢复却显著降低,这是由于土壤净矿化作用改变了N、P相对有效性而引起的。(3)退耕林恢复过程刺槐养分获取策略的变化特征刺槐N、P需求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路径分析显示土壤净矿化作用和植物重吸收过程对刺槐N、P年累积量产生积极的正效应,是植物获取养分的两大途径。另外,土壤净矿化作用可通过提高养分的可利用性,间接抑制植物重吸收过程,但二者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此外,刺槐养分需求、净矿化作用、重吸收过程的变化表明植物养分获取途径逐渐从较为保守的重吸收途径转变为以矿化过程为主导。上述结果说明植物重吸收过程和土壤净矿化作用积极的影响着退耕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植被的重建与恢复对于黄土高原的修复是一种有效且可持续的生态治理措施。
其他文献
全球变化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丧失正威胁着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和服务,如碳氮循环、生产力及动植物的承载能力等。不同的物种多样性往往影响不同的生态系统进程,因此只关注物种数量的研究将低估多功能生态系统所需要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作为植物多样性重要组成部分,功能群多样性对于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抗入侵性和缓冲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至关重要。迄今为止,从植物功能群角度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
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在室内和室外都以它独特的魅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描述人类行为习惯时,人类的行走轨迹比单一位置更复杂。因此,基于位置和轨迹向用户呈现的基于跟踪的服务(Tracking based service,TBS)比LBS更精细,更加受到学者的青睐。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室内位置服务集中在智能终端上实现。以智能终端为平台的Wi-F
大数据、云计算的快速发展是机器学习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领域成功的关键因素。机器学习已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个性化推荐等服务领域,然而数据集中通常都含有私有或敏感信息,如医疗诊断信息、电子商务购物信息等。由于机器学习模型本身会泄漏训练数据中的个体信息或敏感属性,例如成员推断攻击、模型反演攻击等,机器学习中的隐私保护问题已是目前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针对机器学习中数据模型发布和分析时的个人隐私泄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数据呈现海量增长,用户普遍受到信息过载的困扰。为了解决信息过载,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便利性,推荐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网络平台,目前最广泛的是基于协同过滤技术的推荐系统(Collaborative Filtering,CF)。协同过滤技术通过对用户历史评分进行统计获取目标用户的相似用户,根据相似用户的喜好对目标用户的喜好进行预测。但协同过滤技术的开放性使其极易受到托攻击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云服务器及其提供的服务成为研究热点,云存储由于其低成本和接近无限的数据存储空间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用户将数据存储在云服务器上并随时随地访问其数据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数据的安全性和访问控制,但传统的加密方式无法为用户提供准确高效的搜索服务。基于属性的加密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一对多、细粒度的数据共享模式。但基于属性加密的密文搜索仍存在搜索关键字单一、效率较低、搜索结果不可信等问题,结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凋落物数量、质量以及根系分泌物的不同而变化,在全球变化的环境下,土壤碳库的收支平衡以及土壤有机碳动态机制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土壤中有新鲜有机物(如葡萄糖、根系分泌物等)输入时,可能会促进或者抑制土壤中原有有机质分解的现象,则称为激发效应。本研究选择黄土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的人工刺槐林(14年、20年、30年、45年)以及邻近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应用13C
区块链是目前分布式系统研究中最具潜力的技术之一。区块链分为公链、私链、联盟链,联盟链具有自主可控能力且内部信息开放,可以实现链上权限分级功能。目前,商业化区块链系统要求保证自主可控能力的同时,兼具区块链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技术特征,联盟链非常适合这种应用场景,是商业化应用的最佳落地方案。在联盟链中,共识算法通常选用实用拜占庭容错算法(PBFT),它是由旧的拜占庭一般问题衍生而来。系统可以在恶意节点
随着云计算的迅速发展,数据的安全检索和密文共享等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将所有密文解密后再检索的方式搜索成本极高,可搜索加密技术为云服务器提供了密文的安全检索。然而现有的基于可搜索加密的数据共享方案普遍存在着云上数据被篡改、解密权限授权困难、检索结果不可信以及密钥泄露等问题。因此本文从数据完整性、多用户场景下的访问控制和密文授权等方面展开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如下:(1)提出了电子邮件中支持
显著性检测技术和协同显著性检测技术是显著性物体检测领域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对单幅图像进行操作,后者则是针对一组协同图像组进行操作。针对RGB图像进行显著性和协同显著性检测的技术已经在图像分割、图像检索和协同分割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当被检测的图像背景复杂、前景和背景对比度不高时,现有的检测结果会出现显著性物体检测不完整、边界不清晰的问题。随着成像设备的快速发展,RGBD图像中的深度信息在对象分割
本文使用TRU树木雷达的无损检测技术调查了陕西关中地区不同胸径古国槐的空腐现状和根系分布,旨在了解古槐的空腐规律、根系分布特征及其健康情况,为古槐的保护管理、复壮加固和安全隐患排查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论文根据胸径共选取不同径级的古槐样树40棵,通过树木雷达扫描结果,分析了古槐的空腐现状;研究了古槐空腐与胸径、树干高度的关系以及古槐树干的空腐规律;分析了古槐根系的分布特征,以及胸径、树高、冠幅、空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