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将治疗组(常规针刺+头针+毫火针)与对照组(常规针刺+头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进行临床疗效对比,为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将7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常规针刺+头针+毫火针治疗,对照组36例:常规针刺+头针治疗,两组均隔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三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一疗程结束时及治疗三疗程结束后对两组面肌痉挛强度(Cohen分级)、频度(Penn分级)的变化,以及两组总有效率进行疗效观察评定。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收治日,第一次评定)年龄、病程、证型等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前痉挛强度、频度分级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治疗第一疗程结束时(治疗第10次,第二次评定):(1)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第一疗程结束时痉挛强度、频度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分别为P<0.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治疗方法对改善痉挛强度、频度均有效。(2)组间比较:两组治疗第一疗程结束时的痉挛强度、频度分级进行比较,均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在治疗第一疗程结束时对改善痉挛强度、频度无明显差异。3.治疗第三疗程结束时(治疗第30次,第三次评定):(1)组内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在第三疗程结束时痉挛强度、频度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的治疗方法对改善痉挛强度、频度均疗效显著。(2)组间比较:第三疗程结束时两组之间的痉挛强度、频度分级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第三疗程结束时治疗组在痉挛强度和频度下降程度及速度上优于对照组。4.治疗结束后总疗效比较:治疗组36例患者脱落5例,共31例完成治疗,其中治愈11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32%;对照组36例患者脱落6例,共30例完成治疗,其中治愈5例,显效5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两组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结束后两组皆有较好的疗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5.从病程分布的疗效分析:将两组分别按病程分布情况进行疗效比较,两组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病程越短者有效率越高。6.随访结果:在疗程结束后3个月内对两组患者痊愈者进行电话随访,治疗组11例痊愈患者中有1人轻度复发;对照组5例痊愈患者中有2人中度复发。结论:治疗组(常规针刺+头针+毫火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风寒外袭证、阴虚风动证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常规针刺+头针),且在痉挛强度和频度的下降程度及速度上优于对照组。表明常规针刺+头针+毫火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风寒外袭证、阴虚风动证能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