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近海渔业捕捞压力过大,渔业资源衰退较为严重。鸢乌贼作为大洋性头足类,在中国南海海域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生物量,发展远洋捕捞,鸢乌贼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并有利于分担近海捕捞压力,以保护近海渔业资源。本研究利用南海渔业资源监测与评估中心的北斗渔业信息采集系统采集的鸢乌贼生产数据和法国凯撒遥感环境数据进行中国南海鸢乌贼渔场的研究。通过对其时空分布、渔场重心分布、环境与渔场的相关性和建立渔场预报模型等研究方法来较为全面的解析鸢乌贼渔场的特性。北斗渔业信息采集系统提供的数据包括2012年~2014年在中国南海海域作业渔船的信息及其生产数据,共1361个案例;法国凯撒遥感系统提供的海洋环境遥感数据包括表层海水温度、表层海水盐度、海平面高度异常、温跃层深度和叶绿素a浓度,深层遥感数据包括20m、30m、50m、75m、100m、125m、150、200m、250m和300m水层的海水温度和盐度。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中87.50%的灯光罩网渔船在9°~12°N的海域作业。鸢乌贼中心渔场在中国南海北纬9°~12°海域存在的可能性较高;中国渔业环境反映渔民更偏向于在北纬12°以南的中国南海海域进行作业生产,且渔船在中国南海捕捞鸢乌贼的CPUE在2000kg/(vessel·d)。2.中国南海海域鸢乌贼渔场重心在11°N,113°E海域。鸢乌贼渔场重心海域囊括南沙群岛附近海域;渔民主要集中在该海域附近作业;该海域存在较大的鸢乌贼渔场。重心海域平均CPUE为1596 kg/(vessel·d),丰富海域平均CPUE为2018 kg/(vessel·d),潜在海域平均CPUE为1617 kg/(vessel·d)。3.广义线性模型结果表明:时空因子中,年份与CPUE的影响程度最高,其次是经度、月份和纬度;环境因子中,海平面高度异常与CPUE的影响程度最高,其次是表层海水盐度、表层海水温度、叶绿素浓度和温跃层深度;交互因子中,年份与海平面高度异常和经度与海平面高度异常的影响程度较高,其它交互因子影响程度较低。时空因子与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比单因子的影响程度更能解释渔场的变化情况。4.五种环境因子在适当的范围内能够捕获较为可观的鸢乌贼产量。海平面高度异常在0m以下较为适合鸢乌贼的栖息;表层海水温度范围在26~29℃,较其他学者观点差异不大;表层海水盐度范围在33.0~33.5‰,表层海水盐度变化较小;叶绿素浓度范围在0.05~0.10μg/L,近海以叶绿素浓度在0.3μg/L以上可获得较为可观的经济利益,远海捕捞与近海捕捞的叶绿素浓度的最适范围正好相反;温跃层深度范围在20~40m,40m水深正好为灯光罩网渔船的作业范围。5.基于贝叶斯概率模型的南海鸢乌贼低产渔场的预测成功率较高,为65.90%;南海鸢乌贼高产渔场的预报成功率较低,为45.57%。贝叶斯概率模型的整体成功率为61.18%,较为可靠的预测了南海鸢乌贼渔场的情况。6.分类树模型个案判定为高产的成功率为43.36%,个案判定为低产的成功率为72.22%,个案整体成功率为55.58%;仅从预报值类别的平均CPUE来判断模型优劣,低产类别成功率为66.66%,高产类别成功率为88.88%,类别整体成功率为76.19%。准确的预报个案的渔场情况在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下是不太现实的,通过分类树模型累积的渔场信息对渔场类别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是可以达到较为可信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