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二维曲面断层片、头颅侧位片、头颅正位片获取上颌埋伏尖牙的位置,分析尖牙的埋伏位置对相邻侧切牙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2017年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正畸科20例单侧上颌尖牙阻生病例。患者年龄在11-1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3.25岁。所有研究对象在正畸治疗前后通过同一设备获取影像资料,由同一人分三次测量,每次间隔一周,取三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测量以下四个项目1、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牙尖至正中矢状参考线的垂直距离,记为D1,以连接鸡冠中心点和前鼻嵴点的直线作为正中矢状参考线;2、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牙尖至解剖平面的垂直距离,记为D2;3、上颌埋伏尖牙牙体长轴与解剖平面相交的后上角,记为Z。4、测量治疗前后曲面断层片患侧上颌侧切牙牙根的长度,并按照姜若萍等根据Sharpe分级法重新制定的改良分级标准对其牙根吸收的程度进行评价。将20颗单侧阻生尖牙的相邻侧切牙分为牙根轻度吸收组(n=9),重度吸收组(n=11),根据牙根吸收程度分级标准,其中轻度吸收组的患者牙根吸收程度为0度或1度,重度吸收组牙根吸收程度为2度或3度。上颌侧切牙牙根长度:连接上颌侧切牙近远中釉牙骨质界的连线与其切缘中点与根尖点的连线,两线的交点至根尖点的距离记为根长。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牙根轻度吸收组、重度吸收组上颌阻生尖牙牙尖至正中矢状参考线的垂直距离(D1)、上颌阻生尖牙牙尖距解剖平面的垂直距离(D2)、其牙体长轴与解剖平面相交的后上角(Z)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上颌埋伏阻生尖牙位置与相邻侧切牙牙根吸收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牙根重度吸收组较轻度吸收组上颌阻生尖牙牙尖至正中矢状参考线的垂直距离小、其牙体长轴与解剖平面相交的后上角小(P<0.05)。2、牙根轻度吸收组与重度吸收组上颌阻生尖牙牙尖至解剖平面的垂直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上颌阻生尖牙牙尖到正中矢状参考线垂直距离与相邻侧切牙牙根吸收程度呈负相关(P<0.05)。上颌阻生尖牙牙尖到正中矢状参考线的垂直距离每增加一个单位,发生重度牙根吸收的可能性降低了37.1%。4、上颌阻生尖牙牙体长轴与解剖平面相交的后上角与相邻侧切牙牙根吸收程度呈负相关(P<0.05)。上颌阻生尖牙牙体长轴与解剖平面相交的后上角每增大一个单位,发生重度牙根吸收的可能性降低了17.9%。结论:1、上颌阻生尖牙牙尖距离正中矢状参考线越远,相邻侧切牙牙根吸收程度越小。2、上颌阻生尖牙牙尖到解剖平面的垂直距离与上颌侧切牙发生牙根吸收无显著的关联。3、上颌阻生尖牙牙体长轴与解剖平面相交的后上角越大,埋伏尖牙倾斜度越小,相邻侧切牙牙根吸收程度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