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城市经济协作区日益成为21世纪全球和区域竞争的主要载体。山西省“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建立城市间的协商协作机制”,“强化城市与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功能分工,推动经济区快速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并“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在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推动区域战略合作,推动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加快山西省经济协作区的构建,构造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是提升山西省综合实力,带动全省经济腾飞的重大举措。文章中首先将模糊数学模型运用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研究,对山西省1998-2007年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批判,得出该地区在1998-2007年间处于工业化中期,但向工业化后期演进的趋势已日益凸显;根据空间结构理论,在此发展阶段,区域应采用“点—轴”化的发展模式。同时,构建城市辐射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笔者在构建指标体系是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影响城市辐射力的因素分为综合经济实力、产业、企业、开放度、科技实力、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7个方面选取21个指标,并根据专家打分结果确定各层次指标权重;同时,将以上运算结果运用于断裂点理论,计算山西省各中心城市的辐射力范围。最后,笔者结合以上研究结论将山西省进行经济协作区的划分,划分为晋北、晋中、晋东南以及晋南四个经济协作区;同时根据各经济协作区不同的特点,对其各自的发展相应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