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氮供体SNP对全血保存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uo4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近些年发现的信号分子,与血液保存质量密切相关,它可以通过影响红细胞代谢、舒张血管以及改变红细胞变形性等方面对红细胞保存起到保护作用[1]。红细胞中有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synthase,i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constitutive synthase,eNOS),其自身也可以合成NO[2]。在红细胞内合成的NO可以调节红细胞的生理功能,并且细胞内外的NO可以影响红细胞的功能[2,3]。本实验以此为基础,通过以不同的方式对全血补充不同量的外源性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观察其对血液保存质量的影响,进而为改善血液保存提供依据。   目的:研究外源性NO供体硝普钠SNP对全血保存质量的影响,为改善血液保存的新方法提供依据。   方法:通过建立全血保存常用指标的检测方法,设立对照组与实验组:A组(对照组)、B组(急性保存5μM组)、C组(急性保存10μM组)、D组(保存5μM组)和E组(保存10μM组),通过对实验组补充不同浓度的SNP,观察在全血保存过程中pH值、电解质、乳酸、S-亚硝基硫醇、2,3-DPG、Na+-K+-ATP酶、FHb的变化。   结果:第14天,D组(保存5μM组)和E组(保存10μM组)pH值,B组(急性保存5μM组)和E组(保存10μM组)的S-亚硝基硫醇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1天,E组(保存10μM组)的Na+-K+-ATP酶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5天,B组(急性保存5μM组)和C组(急性保存10μM组)的Na+-K+-ATP酶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全血补充SNP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善全血保存质量。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Ⅰ型聚酮合成酶特别是硫酯酶在链霉菌中acyltetramic acid类抗生素合成中的作用,以利迪链霉菌为例,改进PCR方法,运用基因阻断技术和LC/MS分析方法,试图从分子水平研
2,4-二甲基-6-苯基-1,2,4,5-四氮杂环己酮只需要经过简单的氧化反应即可得到(2,6)-二甲基-4-苯基-2,3,5,6-四氮-3-杂环己烯酮。它们的特点是一个六元杂环中的四个碳原子被氮取代,结构很稳定,在大多情况下,长时间,高温的暴露在空气中都不会变质。这种不寻常的属性是由于四个氮原子周围环绕的单电子形成了自旋离域。由于其固有的稳定性,它们不需要于苯基取代组进行空间固定,就可以用于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