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以来,温室气候问题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山西省作为二氧化碳排放大省,在减排这一问题上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从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量两个维度对山西省碳排放进行研究。首先,基于LMDI-Attribution方法对山西省碳排放强度进行因素分解及归因分析,将影响山西省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原因从分解因素角度深入到行业角度。其次,基于LMDI因素分解结果构建了STRIPAT模型,对山西省碳排放量与各因素进行拟合,得到不同情景下山西省未来碳排放量及峰值到达时间。主要研究结果有:(1)山西省碳排放量呈增长趋势,2000-2015年间,碳排放量从19773.50万吨增加到50827.73万吨,碳排放量增加了31054.23万吨,涨幅2.5倍。而山西省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10.71吨/万元下降到2015年的3.97吨/万元。(2)基于LMDI-Attribution模型对2005-2015年间山西省碳排放强度进行分析得:产业部门中,产业结构是促使碳排放强度降低的最主要因素,贡献率为31.8%,其次是能源强度因素,贡献率为23.5%,而能源结构因素影响力较为微弱,贡献率仅为8%;居民生活中,居民生活能源强度对碳排放降低起到抑制作用,贡献率为29.5%,经济规模因素对碳排放强度降低起到促进作用,贡献率高达63.6%。其中,工业是影响碳排放强度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山西省减排最需重点关注的部门。(3)根据STIRPAT模型的情景分析,预测山西省未来碳排放量峰值在6-10亿吨之间。在各情景下,山西省未来有75%的概率可以完成2030年前达峰值的目标。此外,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的发展速度对碳排放量和峰值到达的时间影响最大。在人口、城市化率、人均GDP、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保持中速增长的同时,保障能源强度、产业结构高速发展,将会最大化减少碳排放量,并早日达峰值;但如果不进行合理调控,山西省2030年碳排放将无法达到峰值。本文的研究深入挖掘了山西省碳排放背后的推动因素,并对碳排放未来碳排放量进行了预测,为山西省实现减排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