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时对农业经济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培育抗稻瘟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危害的经济有效措施。黑龙江省水稻抗稻瘟病育种基因资源狭窄,长期大面积种植含有抗瘟基因的水稻品种,导致该省部分地区稻瘟病菌群的结构发生变异,产生了新的优势小种。新培育的品种种植2到3年就因为感染稻瘟病而不能应用于生产,迫切需要向寒区水稻基因组导入新的抗稻瘟病基因。
Pi1和Pi2是广谱、主效、显性的抗稻瘟病基因,可抵抗中国大多数病原菌生理小种。本研究利用回交转育和MA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将早籼稻品种BL6中的Pi1和Pi2基因引进到黑龙江水稻品种空育131中,同时剔除了籼稻中温光反应敏感等不利特性,培育出寒区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系空育131(Pi1/Pi2)。主要结果如下:
1.筛选到了在供体亲本BL6和受体亲本空育131间存在多态性的、均匀分布于水稻12个连锁群上的24个SSR标记。这些SSR标记可在培育水稻空育131(Pi1/Pi2)品系过程中用于背景选择。
2.将含有Pi1和Pi2基因的BC1F1代植株与空育131回交,得到了BC2F1代及BC2F2代植株。对BC2F2代植株进行了前景选择和背景选择,获得了具有Pi1和Pi2基因、其他性状类似于空育131的植株。
3.利用BC2F2代入选植株与轮回亲本空育131回交得到BC3F1代植株。对BC3F1代植株进行了前景选择和背景选择。获得了具有Pi1和Pi2基因、遗传背景基本恢复到空育131基因组的BC3F1代植株。
4.对入选的BC3F1代植株进行了田间抗稻瘟病性鉴定,结果均表现出高抗或抗稻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