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梳理《内经》针灸学术思想体系,整理提炼新安代表医家对《内经》针灸学术思想的发挥,归纳总结新安医家发挥经典的特点及相关理论之间的异同点。方法:1.确定目标、范围:一是《内经》针灸学术体系,二是一定历史时期(元明清)、一定范围内(新安地区)中医文献(针灸)对《内经》发挥之处及其异同。2.搜集论文研究对象(著作):《黄帝内经》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汪机《针灸问对》、《外科理例》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吴崑《素问吴注》、《针方六集》郑梅涧《重楼玉钥》吴亦鼎《神灸经纶》3.运用查阅专著法、文献检索法对上述著作进行研究,首先整理、筛选《内经》针灸条文,总结出《内经》针灸学术体系,其次阅读六位医家的著作,整理出每位医家针灸学术思想,再对其针灸学术思想进行溯源,找出每位医家发挥《内经》针灸学术思想之处,最后进行横向(医家之间)对比,找出医家认识之间的异同。结果:1.《内经》针灸学术体系大致可以分为脉穴、诊断、刺灸及证治四类,其中,经络腧穴方面:十二经脉循行呈首尾循环流注,附属有经别、经筋、皮部,奇经八脉重视冲、任、督、跷脉,腧穴分类以实用性为主。经络诊断方面:形成了经络色诊、按经脉虚实等诊断方法。刺法灸法方面:针具主要使用九针,刺则、刺法及刺禁已形成完整体系,灸法凡寒、热、瘀、虚皆可用。病证论治方面:可分六淫、形体、脏腑、妇人、官窍及外科诸证而分别论治。2.六位新安医家对《内经》针灸学术思想均有发挥,主要为:王国瑞:透刺法是对《内经》部分刺法的发展;将“巨刺、缪刺”这种相对取穴的方法运用于临床;37对应穴多源于《内经》中“标本根结”为代表的远端取穴法;飞腾八法是对因时而刺的发展;多使用针刺放血疗法。汪机:在阐发《内经》迎随、呼吸补泻中,贯穿着气血充盛时方可用泻法的思想;针刺无补法,所言“补”者实则为“通”;重视治疗前的辨证过程;对《内经》治疗痈疽脓肿多有临床阐发。徐春甫:对《内经》气血量的多少、开阖枢作了阐释;重视经络防病养生以及刺灸前的诊察过程;在对厉风、牙痛、中寒、善太息、咳嗽等疾病的治疗均依《内经》作为指导。吴崑:注解《素问》时,常以经络循行阐释相关病症;论九针偏重于临床应用;阐发《内经》五腧穴为“五门针方”理论;发展《内经》针药同用而创“针药一理,,说。郑梅涧:依《内经》风邪理论创“郑氏三针”;针药并用贯穿于喉风三十六症的治疗中;对热证壅滞认为可用灸法发挥宣散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多使用刺络放血法。吴亦鼎:对“知脏腑血气之诊”进行阐发,重视灸治前的辨证审因;对20多种病证均依据《内经》治法取穴作为指导。3.六位医家发挥《内经》针灸学术思想之间互有印证及争鸣,主要为:相同处 差异处针药同用(徐春甫吴崑郑梅涧)按时取穴(王国瑞√汪机×)刺络放血(王国瑞郑梅涧)艾灸保健(徐春甫√汪机×)热证可灸(汪机郑梅涧吴亦鼎)针刺无补(汪机√ 吴崑、郑梅涧×)诊察需详(汪机徐春甫吴亦鼎)捻转补泻(郑梅涧√汪机、吴崑×)结论:《内经》脉-穴-诊-治(针、灸)理论体系完善;六位新安代表医家从理论探讨、临床实践对《内经》针灸学术思想均有发挥,且有着偏向于临床的特点;相互之间部分学术理论认识的差异繁荣了针灸理论的发展,并启发后人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