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其发生发展基本机制是心肌重构,在心肌重构过程中伴随着局灶性心肌细胞坏死、凋亡及进行性间质细胞纤维化等病理过程。有研究[1、2]显示CHF患者存在血清cTnI低水平升高,血清cTnI水平升高的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死亡风险增加[3]。但失代偿心衰患者血清cTnI水平是否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adversecardiacevents,MACE)有关,能否作为心肌重构及预后的生化标记物尚有争论。本文旨在研究失代偿CHF患者cTnI与心脏结构功能关系及其对近期不良心脏事件影响,并探讨血清cTnI检测在评估CHF患者病情及预后中的意义。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浓度(cardiactroponinI,cTnI)与心脏结构功能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人院时血清cTnI检测结果将103例CHF患者分为cTnI阳性组(cTnI≥0.05ng/mL)51例和cTnI阴性组(cTnI<0.05ng/mL)52例。以左心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室内径(RV)作为心脏结构改变指标,以左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BNP)水平为心功能指标,cTnI和上述指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住院期间以MACE: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室颤、室速)、脑卒中、顽固性心衰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CRT)手术为终点事件,随访3个月以死亡和再住院为终点事件,随访6个月以死亡为终点事件,以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对不同组别3个月和6个月生存曲线进行比较。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cTnI与临床终点事关系结果①血清cTnI水平在高血压性心脏病、DCM和ICM三组CHF患者之间及缺血性心衰与非缺血性心衰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②NYHA心功能Ⅲ~Ⅳ级CHF患者cTnI水平显著高于心功能Ⅱ患者。③与cTnI阴性组相比,cTnI阳性组的LA、LVEDD、BNP水平及NYHA心功能III-IV级比例显著升高(P<0.05),LVEF显著降低(P<0.05)而RV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相关分析显示,cTnI浓度与LVEDD、LA、BNP正相关(r=0.363、0.194、0.484,P=0.000、0.049、0.000),与LVEF呈负相关(r=-0.200、P=0.042),与RV无相关性(P>0.05)。⑤与cTnI阴性组相比,cTnI阳性组CHF患者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升高30.10%(P<0.05),主要是由于死亡和顽固性心衰显著增加(P<0.05);cTnI阳性组3个月的死亡和再住院复合终点发生率升高30.17%(P<0.05),主要是由于再住院率增加(P<0.05),cTnI阳性组6个月的死亡率为23.5%,显著高于cTnI阴性组的7.7%(P<0.05)。⑥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生存分析显示,随访3个月时cTnI阳性组CHF再住院曲线高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51P=0.003),随访3个月时cTnI阳性组生存曲线低于于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61P=0.071);随访6个月时cTnI阳性组生存曲线显著低于阴性组,(=5.011P=0.025),cTnI联合BNP检测对生存率的预测价值更大。⑦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nI阳性、BNP≥1122pg/ml、NYHA心功能Ⅲ-Ⅳ分级、心衰病程>5年和DCM是住院期间MACE复合终点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血清cTnI阳性和DCM是三个月时死亡和再住院复合终点的独立危险因素,cTnI阳性、BNP≥1122pg/ml是6个月死亡终点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①提示不同病因CHF患者之间血清cTn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CHF患者血清cTnI水平与心功能具有显著相关性,血清cTnI水平高的CHF患者心功能更差,是评价CHF患者病情严重性一个较好指标之一。③CHF患者血清cTnI浓度与左心室大小正相关,可能是左心室重构的一个预测因子。④cTnI阳性CHF患者住院期间及3个月和6个月的临床预后较差,生存分析显示,cTnI阳性组心衰患者6个月生存曲线低于cTnI阴性组,cTnI联合BNP检测对生存率的预测价值更大。⑤血清cTnI阳性可能是CHF患者临床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