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临南洼陷为研究区,分析该区沙河街组储层主要的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及几种粘土矿物的转化等。经过对本区大量薄片资料分析发现该区沙河街组储层中次生孔隙占主要地位,其主要原因是长石、碳酸盐矿物等的溶蚀。根据本区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孔隙演化过程及前人的成果对该区的成岩作用阶段进行了划分。分析了石英、长石、碳酸盐矿物和粘土矿物成岩演化的地球化学过程,并通过研究发现油气注入可能引起储层成岩作用环境的变化。通过对不同含油级别下各种成岩作用演化过程的研究,认为油气充注对储层成岩作用演化在三个方面影响:对储层压实作用的缓冲;抑制石英和伊利石的胶结作用;改造深部溶蚀作用。根据大量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并结合本区的构造发展史,认为该区内油气的充注期次与其构造位置有关,洼陷中心部位油气充注主要有两期即东营期和馆陶期到明化镇期,边缘油气藏只经历一期充注即馆陶期到明化镇期,不同构造位置的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期均为中新世馆陶期至上新世明化镇期。根据冰点温度计算得流体的盐度,经分析发现随含油级别增加盐度略有下降,进一步证实油气充注对成岩作用的影响。通过定量研究区内含油饱和度与孔隙度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次生孔隙度与含油级别之间,当含油级别低于或等于油浸时,次生孔隙度随含油级别增加而增加;从油浸到富含油级别时次生孔隙度略有降低。(2)总孔隙度与含油级别大体呈正相关,总孔隙度随着含油级别的增加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