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趣”看李渔的创作和生活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guogd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是以李渔戏曲理论中的“机趣”作为切入点,在分析了“机趣”理论的巨大张力和丰富内涵以后,从“机趣”的角度来阐释李渔的小说创作和日常生活,并分析“机趣”得以对李渔实现此种泛化的原因。具体阐释如下:第一章通过曲论中“机趣”的审美范畴梳理,着重挖掘“机趣”发展至李渔进行整合创造后所赋予的新的美学内涵。“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机趣”既可分别阐释,各有偏重,“机”之精神是着重内容而言的,是戏曲内在精神的连贯完整,前后呼应。而“趣”之风致是着重形式而言的,是戏曲外在形式所呈现的生动形象,诙谐幽默。但二者又是统一为一体的,虽各有所侧重,但一旦结合为“机趣”这样一个完整的意思后,便超越了原本单一的意思,不仅使戏剧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上形成一种机理和生气的完美统一,充满“机趣”的戏剧语言又形成了充满“机趣”的戏剧结构,使曲折离奇而又充满“机趣”的结构与曲文联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极大的艺术魅力,共同产生活泼生动的“机趣”美,“机趣”在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蕴后便超越了原本的理论应用范围,作为一个独特的对应着内容与形式这个古老美学命题的戏曲理论,自身在这种一分为二,二而合一的理论交错中获得了一种巨大的美学张力,“机趣”理论在这样的张力下便有了多元美学阐释的可能,在李渔小说创作和日常生活等方面产生了不同层次的泛化。本文第二章具体详细的呈现和论述“机趣”之于李渔在应用范围层面和精神价值层面的泛化,而在每一部分的呈现又系统的分为“趣之风致”和“机之精神”两个层面,但二者不是决然分裂的,而是便于分析和呈现“机趣”美这种对立而又统一的美学意蕴的强大张力。每一部分的两个方面都是相互支撑,彼此扶持而共同建构的“机趣”之美。本文第三章则是分析“机趣”之于李渔泛化呈现的多重原因,在论述时采用了同样的方法,从客观的时代社会背景和李渔主观的独特抉择两方面一而二的分析,二而一的归纳“机趣”的泛化呈现,使种种矛盾下冲突的李渔与具有矛盾中统一的“机趣”美达成了天然的默契和吸引,通过“机趣”之于李渔方方面面的泛化,使李渔的人格找到了一个可以和解的融通点,在亦商亦文的双重身份下,在既可以追逐商人之“趣”的同时又保留文人之“机”,通过“机趣”的泛化呈现而达到了一种人格突围和心灵自适。而在结语中指出选择“机趣”这样一种可以把矛盾融通的美学理论,选择李渔这样一个超越他的时代的集很多矛盾状况于一身的复杂自我作为研究对象,便是希望通过他们的结合给当下的我们一些启示,通过“机趣”的巨大美学张力在面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带来的美的泛化时有一份清醒,通过李渔所达到的人格突围和心灵自适在自身迷茫时有一种寄托,通过“机趣”之于李渔的天然默契的泛化找到适于自己的矛盾解脱,在精神痛苦时有一个两全之择。我们应该加强人文精神和美育方面的体系建构,使人们可以美学地活着,诗意地栖居。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心电图宽QRS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以及是否存在心脏不同步、室间不同步、左室内不同步。同时评价以宽QRS作为心脏不同步标准的准确性。[方法]将70名受
保尔·欣德米特,20世纪杰出的作曲家、中提琴家。迄今为止,是为中提琴创作过最多曲目的作曲家,在中提琴独奏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为20世纪中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
通过对《濮阳早报》和《南京晨报》小记者版的内容对比和现实考察,从两个层面讨论目前小记者工作中的问题和困境。以"强关系—弱关系"理论为视角探讨了小记者工作对报纸的意
<正>对今天的受众来说,观画面,赏音乐,听解说,读字幕,从感官的多通道同时欣赏同一电视作品,已经不是什么奢侈的要求。受众欣赏意识的高品位要求,必然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产权制度和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疗卫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激起了人民的广泛关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意味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而是
低渗透油藏在我国已探明地质储量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由于其渗透率低,地质条件复杂,流体渗流具有启动压力梯度,低渗透油藏的产量低,开采难度大。压裂技术可以通过创建人工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使用越来越多的交流工具进行沟通,在各种各样的情景下增加了相互交流的深度和范围,使信息传达更加形象丰富。然而,语言在与他人进行交流、建立并维持一定的
俗谚语是俗文化的载体,以短小精悍的语言反映现实生活、折射世界百态,透视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并能完整的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三言二拍”作为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存在着大量的
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种子为实验材料,利用人工加速老化处理、TTC染色法和种子萌发实验,对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多项生理指标,尤其是种子蛋白质组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以鉴
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以及金融创新使银行面临的风险急剧增加,由此导致的银行倒闭案例时有发生。为了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巴塞尔委员会在1988年提出“资本充足率”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