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TM,是Automatic Teller Machine的缩写,翻译为自动柜员机,而国内常见为存取款设备,因此又称自动存取款机。目前我国大部分的ATM设备在使用时,先将前期在银行办理的相关银行卡(磁条卡或IC芯片卡,或两者均有的混合卡)插入ATM的读卡器中,再通过密码键盘输入业务办理密码,银行后台系统通过客户信息验证后,则返回相应信息,从而进行人机交互交易。由于键盘体积的限制和记忆的原因,通常客户使用的密码都较为简单,因此这类验证的缺点也较为明显:安全等级低,容易被拷贝窃取,而且在一人多张银行卡的今天,若将密码设置为不同,则容易遗忘造成不便;若设为相同密码,则恐有一疏则全盘皆失,因此从客户和银行的角度来看,都需求一个更先进,高效,且安全便捷的验证方式。生物密码具有高防伪性,难以被复制,个体特征差异大的先天性优势,自然也成为了新一代银行验证系统的研究热点。本篇论文以传统ATM设备为基本载体,选择生物密码中较为成熟的人脸识别技术相结合,设计了一套可用人脸识别来作为验证系统的ATM设备,针对ATM设备验证的日常运行环境,在其强度和适用性上均有所提升。其中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现有的ATM验证系统中加入人脸识别模块;这也就涉及到如何获取操作客户的身份信息,获取操作客户已保存可用于验证的标准身份信息,两者之间如何在系统中匹配验证;同时由于人脸识别的数据传输量要高于传统的数字密码信息,因此还需要对验证系统的传输速率,高并发访问承受力等进行验证。本篇论文首先对目前我国的ATM设备验证现状进行了表述和分析,对研究该问题的背景意义进行了阐述,对ATM设备验证现状的缺点及可改进的方向进行了探讨,同时对人脸识别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和阐述,介绍了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人脸识别技术现状,各类运用领域;再将其优势综合论述,引用至ATM设备验证系统中,对人脸识别运用到ATM验证系统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和验证。本篇论文同时也介绍了人脸识别用于ATM验证系统时所采用的人脸采集设备及其他一些相关辅助设备。在介绍完系统构架及所需备件之后构建了相关系统,包括系统各部分的接口设计与实现,各个服务模块的的接口连接及封装;ATM原验证系统的更改,以及为应对可能的通讯容纳能力进行容量改造。最后通过使用黑盒测试的方式,用改善后的测试软件进行了自动化的模拟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来验证了ATM人脸识别验证系统的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