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九边重镇之一的大同镇,地处山西北部,承担着防卫京师和中原的军事任务。明隆庆年间明朝和蒙古右翼和议之后,大同镇又掌控了十余处明蒙贸易的重要市口,成为蒙汉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入清后,随着清朝的统一进程加快,蒙汉融合,大同镇从明代的北疆成为清朝的内地,昔日重要的边防地位逐渐降低。清顺治到雍正年间,清廷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大同镇从明代镇戍体系下的边疆巨镇逐渐转换为清朝绿营制度中一个普通的作战单位,其辖区内的一些堡城则脱离原有的军事体系,划归地方上的府县治理,当地的商贸、文化也受此影响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变化。这篇论文主要以大同镇的变迁为线索,研究大同镇在明代后期的发展趋势、大同镇镇戍体系的瓦解、清代大同镇的绿营建制以及大同镇军事体系变化在商贸、文化方面的主要影响。第一章概述大同镇的来源即其在明代的设置情况以及明隆庆年间明朝和蒙古右翼和议后大同镇的发展趋势,分析出大同镇镇戍体系的瓦解和长城的废撤是必然趋势,明后期以来大同镇的变化为清代前期大同镇的变迁奠定了基础。第二章主要论述大同镇入清后成为内地,军事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于是清廷大力缩减其军事规模并陆续裁汰官兵,以便适应对地方的统治。明代大同镇的镇戍体系被清朝新设的绿营制度所代替,大同镇军队除在战争中大量损耗外,部分官兵被改编为清朝的绿营兵,无战斗力的兵员被裁汰后成为平民。大同镇各个军堡的守军人数大规模下降,原先辖区内纳入军事系统管理的卫所、堡城至雍正初年最终通过行政区划调整纳入了各府县,由行政官员治理。第三章分析了大同镇在清代绿营制度下的官兵设置情况和驻防体系等。大同镇经过清廷几番裁汰后,性质已经不同于明代,成为了清朝绿营制度下一个普通的作战单位,虽然地位和作用大大下降,但对于维护清廷的统治来说依然具有一定意义。第四章论述了清代前期大同镇变迁对当地商贸和文化的影响,如军堡转向商业城镇或普通村落、市口贸易转向口外贸易、文化教育事业得到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昔日的边镇最终与内地无异。大同镇作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它的变迁反映了明代的北疆地区进入清朝后的演变进程。明后期以来蒙汉人民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边镇功能的弱化和长城的废撤是大势所趋,清朝的大一统恰好顺应了这种趋势,清代前期清廷对大同镇官兵、军堡的裁汰在政治层面助推了这一进程,于是内地与蒙古草原之间隔离和封锁的状态逐渐被打破,这顺应了时代的进步和蒙汉人民的需求,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壮大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