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品卫生和安全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细菌性微生物是人类和动物食物源中最常见的病原,其中又以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结核杆菌、炭疽菌、肉毒梭菌、李斯特菌、猪肉链球菌等最为常见,占由细菌引起的食品污染95%以上。沙门氏菌属是一类寄居在人类和动物肠道内抗原结构及生化反应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其对禽类产品、生猪肉及鲜肉制品的污染率最高,蛋类、禽类肉产品和猪肉是人类感染沙门氏菌病的主要渠道。鼠伤寒沙门菌属于B群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其感染发病率居所有沙门菌之首,占人源沙门菌感染约40%-80%。本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宿主分布也较为广泛,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研究发现,极微量浓度的鼠伤寒沙门菌即可引起各种临床疾病,例如急性胃肠炎、败血症以及继发于败血症的各种内脏损害等,其多数可致病人死亡。因此,及时对致病量甚至更低浓度的鼠伤寒沙门菌的检测是预防和治疗此类死亡事件发生的重要手段,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传统检测鼠伤寒沙门菌的方法主要包括细菌培养、生化反应、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PR)等。但这些方法普遍存在耗时费力、检测成本高、灵敏度低、不易于大规模高通量的检测。本文介绍的基于核酸适体和金纳米粒子信号放大策略的电化学传感器可弥补传统检测方法的缺陷,在4个小时之内完成对鼠伤寒沙门菌的高灵敏检测。实验将与鼠伤寒沙门菌高度特异的核酸适体通过杂交与固定在金电极表面的捕获探针结合,当有鼠伤寒沙门菌存在时,适体可与其特异性结合,这种结合力强于适体与捕获探针之间的杂交结合力,最终结果是核酸适体被菌体从捕获探针上面置换下来,单链的捕获探针重新暴露在金电极表面,此时加入事先准备好的、检测探针修饰的金纳米粒子,在电化学反应体系中即可产生电信号,此信号可被电化学工作站检测并记录下来,由于金纳米粒子具有更大表面积位点可组装更多的检测探针,因此对产生的电信号具有显著的放大作用。研究表明产生的电信号与鼠伤寒沙门菌浓度成正比。本方法在缓冲液中对鼠伤寒沙门菌检测的线性范围为2×101~2×106 CFU mL-1,在牛奶添加样本中的线性范围为2×102-2×106 CFU mL-1。本研究在临床疾病的诊断、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领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