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微结构表面因其辐射特性具有调控手段丰富、调控能力强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目标探测、航天器热控和太阳能利用等领域。同时,基于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微结构表面因其辐射特性具有随温度可逆变化的特点,在上述各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尽管针对微结构表面辐射特性的研究已开展较多,但是对实际机加工产生的类光栅微结构表面辐射特性的研究还较少,尤其是加工后的基材形貌对金属表面辐射特性的影响规律尚不明确。同时,工程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结构表面因其辐射特性具有调控手段丰富、调控能力强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目标探测、航天器热控和太阳能利用等领域。同时,基于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微结构表面因其辐射特性具有随温度可逆变化的特点,在上述各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尽管针对微结构表面辐射特性的研究已开展较多,但是对实际机加工产生的类光栅微结构表面辐射特性的研究还较少,尤其是加工后的基材形貌对金属表面辐射特性的影响规律尚不明确。同时,工程中常会对加工完的铝合金表面进行阳极氧化处理以提高表面的耐腐蚀和耐磨性等性能。阳极氧化会导致铝合金表面生长一层多孔阳极氧化铝(AAO)类光子晶体微结构涂层。由于AAO涂层的存在,原表面辐射特性将发生显著变化。然而目前AAO涂层的结构参数对其表面辐射特性的影响规律和影响机理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此外,相比于辐射特性相对稳定的AAO涂层,基于二氧化钒(VO2)的热致变色微结构智能涂层因其辐射特性可以随温度变化自适应调节,在航天器热控和节能智能窗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尽管针对VO2热致变色智能涂层的相关研究已开展较多,但对智能涂层辐射特性及其使用性能的调控规律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首先以实际机加工产生的类光栅微结构表面和铝合金阳极氧化表面处理产生的AAO微结构涂层为研究对象,设计并搭建了新型的卧式散射特性自动测量仪。利用所研制的散射仪研究了实际加工表面和AAO涂层表面的散射特性,并应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研究了表面结构对其红外光谱辐射特性的影响规律和影响机理,为相关表面在目标识别和辐射传热等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撑。其次,分别以航天器热控领域的VO2多层膜微结构智能涂层和节能智能窗领域的VO2核壳纳米粒子系微结构涂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涂层结构参数和材料光学常数对其光谱辐射特性和智能调控性能的影响规律,主要工作包括:设计并搭建了一套新型卧式散射特性自动测量仪,使用抛光硅片和标准漫反射板对散射仪的性能进行测试,验证了所研制散射仪测量的准确性。利用散射仪针对三种机加工方式(平铣、刨削、平磨)产生的类光栅微结构表面的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开展了实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当入射平面与平铣加工面条纹平行时,其表面BRDF呈漫反射分布特性;当入射平面与平铣加工面条纹垂直时,其表面BRDF呈镜反射分布特性。但是刨削和平磨加工面的BRDF随入射方位角的变化规律与平铣加工面呈现截然相反的规律。应用蒙特卡洛光线追踪(MCRT)方法研究了不同偏振光和不同入射角度下类光栅平磨加工面在半球空间的散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类光栅平磨加工面在半球空间的散射分布范围呈椭圆形区域。为研究基材表面形貌对类光栅微结构金属表面光谱辐射特性的影响,本文分别建立了矩形、正弦、圆弧尖头、锯齿型等规则的光栅表面模型,同时考虑到加工表面的形貌具有一定随机性,建立了高斯随机类光栅表面模型。基于FDTD方法研究了表面粗糙度、周期长度、表面形貌、入射光偏振态等对类光栅微结构金属表面光谱发射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正弦、圆弧尖头和锯齿光栅表面光谱吸收率曲线彼此相似,高斯随机类光栅表面的光谱吸收率在相同粗糙度情况下最大。为研究铝合金阳极氧化表面处理后产生的AAO类光子晶体涂层的辐射特性,本文利用所研制的散射仪对其表面散射特性开展了实验研究,并应用FDTD方法对其表面红外光谱发射率进行了理论研究。基于实验和计算结果,分析了AAO的结构参数对其表面BRDF和红外光谱发射率的影响规律和影响机理。结果表明,AAO涂层表面的BRDF主要受孔隙率的影响,这主要由于孔隙率变化使得AAO涂层等效折射率变化引起的。而AAO涂层的红外光谱发射率主要由孔隙率及其厚度共同决定。AAO涂层的发射率在3~10μm波段随着孔隙率增大而减小,随膜厚的增大而增大;在10~15μm波段随着孔隙率增大而增大,但不随膜厚变化。相比于AAO涂层,VO2热致变色微结构涂层因其辐射特性能随温度可逆变化的独特优势,使其在智能热控涂层和节能智能窗涂层领域极具应用前景。本文首先以VO2多层膜微结构智能热控涂层为研究对象,基于传输矩阵(TMM)方法研究了间隔层材料折射率以及不同膜层厚度对VO2/Spacer/Al三明治结构热致变色涂层辐射特性及发射率调控值的影响规律。其次,针对VO2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系热致变色智能窗涂层,采用等效介质理论结合传输矩阵方法研究了壳材料光学常数、壳厚、粒子体积分数和涂层厚度对智能窗涂层辐射特性及其调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间隔层材料折射率主要影响VO2/Spacer/Al结构智能涂层金属态的发射率,且最优的折射率范围为3.2~4.2。对于VO2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系智能窗涂层,发现当壳材料的折射率在1.6~2.3之间时,可以起到提升智能窗涂层太阳热调控能力的作用,且存在最佳的相对壳厚。
其他文献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日益增长,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需要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支撑和自主运行”转变,并网逆变器的高可控性和灵活性为实现该转变提供了可能,但同时也引发了复杂的同步失稳事故,危及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针对锁相环(Phase Locked Loop,PLL)和虚拟同步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同步控制下并网逆变器面临的静态失稳和小信号同步失稳问题
随着大型航天器在空间探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型轻量化结构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薄膜结构质量轻、展收比大,具有在未来航天器上应用的巨大潜力,主要包括天线、太阳帆、太阳电池阵、遮光罩和光学成像镜等应用领域。作为一种预应力结构,薄膜在刚度和稳定性方面相比传统结构具有不同力学特性,在空间应用中会产生更为复杂的技术问题,只有继续完善薄膜理论才能从根本上打破技术层面的制约。薄膜在空间中的应用依赖于展开
针对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电动汽车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作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研究者们已在技术可行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梯次利用技术仍然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制约其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是,退役电池测试时间冗长,单一的健康状态评价依据使得退役电池再成组后的性能一致性差,难以释放电池最大放电能力,这极大的增加
谐振开关电容变换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密度高、易集成、软开关和效率高等优点,是小型开关电源的发展趋势之一。但是,谐振开关电容变换器存在轻载调压能力差和高频寄生谐振的缺点,导致调压时开关频率范围宽、开关损耗大、电感利用率低、关断过电压和电磁噪声大等问题。为此,本文对谐振开关电容变换的拓扑结构和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首先,论文针对谐振开关电容变换器轻载调压能力差和高
随着微纳工艺和芯片集成等技术的发展,无人机等低空慢速小尺寸(“低慢小”)目标呈现爆发式增长,多种层面的黑飞和恶意监控等乱飞行为给低空探测带来了巨大安全隐患,而传统探测方式往往差强人意,迫切需要一种新型技术弥补低空防御的漏洞。激光雷达以波束窄、方向性强、小型化和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受到业界关注,它将是弥补传统雷达在低空领域漏洞的主要技术方案,也是近年来应用发展较为迅速的诸多技术路线之一。本论文围绕“低
锰氧化物因其具有高理论比容量,储量丰度高和环境友好等特征,在超级电容器领域广受关注,但较低的能量密度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根据公式E=0.5CV2可知,能量密度的提升可以从提升比电容值和拓宽工作电压区间两个方面入手。尽管纳米化以及碳材料复合可以改善锰氧化物电极的比电容值,但团聚现象导致实际有效的比表面积较小,实际容量与理论比电容值相差甚远。而且,传统碳材料复合界面连接模式仅靠范德华力或静电吸附,界面
在微机电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其供能部件能量密度低、质量大和续航时间短等短板问题越发突出,限制了电子设备和机械产品的微型化与便携化。而基于碳氢燃料燃烧的微型热光电系统具备能量密度大、体积小、质量轻和供能时间长且稳定等显著优势,是一种应用前景较好的微型动力系统。微型热光电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电元件将微型燃烧器的高温壁面辐射能量转换成电能,但目前微型热光电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偏低。为了提高微型热光电系统的
为了满足电子设备和飞行器对轻质吸波材料的强烈需求,本文以多孔碳材料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各种吸波机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在微观(纳米)、介观(微米)和宏观(毫米)尺度的范围内设计及优化,以获得具有轻质和宽频吸波特性的碳材料。研究表明,在微观尺度上偶极子和电导对吸波性能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以往的研究缺乏对微观模型建立以及关键影响因素理论分析的关注。因此,本文利用第一性原理构建氮掺杂碳模型,研究偶极子、电
新型近红外二区(NIR Ⅱ,1000-1700 nm)荧光成像技术能够获得更高的成像信噪比和更深的穿透深度。尽管目前NIR Ⅱ荧光探针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成像和传感等领域,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1000-1300 nm范围内生物组织自体荧光的存在降低了成像对比度。而且,荧光强度依赖于浓度、激发功率、组织穿透深度以及组织类型等外界条件,影响了生物传感的准确性。针对自体荧光干扰和生物传感不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利用微小的传感器节点监测复杂的物理世界。因此,无线传感器网络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军事监测、环境监测、交通监测、以及结构健康监测等等,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便利。调度问题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础问题之一,包括通信调度问题和计算调度问题。调度问题研究网络中信道资源和计算资源的分配,直接影响了网络的性能。传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由配备电池能源的传感器节点组成,该节点称作有源传感器节